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威尼斯之狮”唤起中意美学共鸣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

  作者 安英昭 贺劭清 陶思阅

  在日前举行的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奖第三次颁给中国演员。奖杯上的“威尼斯之狮”吸引全球众多影迷目光的同时,这一意大利知名文化名片也引起诸多讨论。

  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吉尔伯托·阿蒂奥利(Gilberto Artioli)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古物》(Antiquity)上发文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飞狮很可能来自中国,至少“部分来自中国”。尽管其最终结论仍在探讨,仍需研究,但已具启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飞狮。(资料图)中新社记者安英昭摄

  “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如此内在化,以至于人们都辨识不通其中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启示在于,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得非常和谐,使中华文化的“落地化”也变得自然而然。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威尼斯之狮”背后的中国元素,到威尼斯电影节多次认可中国电影,中国与意大利相隔万里,为何在文化层面有诸多交流与共鸣?

  刘悦笛:这种文化交流现象,我称之为“文化洄流”,即某一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后,将之吸纳并进行创新,再传回外来文化之中并被其本土化的过程。有趣的是,由于文化高度融合,甚至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都被忽视了,还以为就是本土文化产生出来的,而且这种现象也是早已存在的。例如,羽扇、团扇源自中国本土,但折扇本是东瀛产物,北宋时期经朝鲜半岛传至中国,并与中华文化紧密融合。

  “威尼斯之狮”可谓威尼斯的象征,新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文化洄流”的存在。狮子并非中国本土动物,但中国人通过对狮子的想象将其本土化了。这座威尼斯之狮与唐代用于守护陵墓的镇墓兽高度形似:狮面狮身、火焰型鬃毛、背部高耸的翅膀,据考证,原本头上的长角被切掉了,磨圆的尖耳朵使之更似现实中的狮子,也可以说是,把来自中国本土想象的那部分给“删除”了。

  这种造型风格向西方的洄流,恰恰证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隐秘而和谐的。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如此内在化,以至于人们都辨识不通其中的来源,且融合得非常和谐,使中华文化的“落地化”也变得自然而然。

唐代慕容智墓出土镇墓兽。(资料图)中新社发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中新社记者:意大利人常讲“美好生活”(Dolce Vita),中国川渝地区则讲“巴适”“安逸”。如何从您主张的“生活美学”层面理解这种文化现象与审美倾向?

  刘悦笛:据《马可·波罗游记》(又译《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通过蜀道南下广元、入成都府。他的笔下,有成都著名的安顺廊桥,锦江两岸热闹繁华。或许从那时起,中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已产生共鸣。

  2018年起,成都市提出“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口号,沿着“生活美学城市”的道路越走越宽。如今,成都已成为中国本土生活美学的典范,在西南地区具有示范意义。

  “生活美学”一词非常契合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生活的“好”,还讲生活的“美”,在意大利和法文当中也有近似的描述,但不会如中国人这般讲求“把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川渝地区历来追求享受生活,这与“天府之国”自然资源丰富、自身富庶有很大关系,万不能用简单的“享受主义”来加以否定,其实川渝民众享受的是生活之美与生活之乐。

  成都还常进行生活美学的评选。例如,成都中心城区曾评选出首批10条“最美街道”,吸引约40万市民参与投票,足见民众对“生活美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