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面子”“里子”双提升,共绘城市更新“新画卷”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具体来说就是城镇化阶段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而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到今天,“摊大饼”式急功近利扩张的老路走不通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注重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和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些才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词。太原和雄安,一个是老城市,一个是新区,我们一起来看这一老一新两座城如何做好“里子”工程,让城市变得更有“内涵”。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线路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病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各地想了不少办法。山西太原的老军营东巷是当地知名的小吃街,200多米长的街道两侧有100多家小吃店,烟火气十足。但在以前,这条街的地下只有一根排水管道,雨污混杂,臭味外溢。一到雨天,道路积水、污水倒灌等问题时有发生。
太原市迎泽区老军营小区商户刘冬:“第一是臭,一到夏天就反味;第二是堵,堵了就得自己解决问题,井盖打开自己去掏或者请人去掏。”
定期清掏下水道,治标不治本。去年年底,太原市政部门对这条街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还对周边地下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

在太原,像这样管网陈旧、亟待更新的城市道路还有不少。太原的做法是什么呢?通过“城市体检”发现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措施,谋划城市更新项目。
去年,太原“城市体检”开展了两万余份抽样问卷调查,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收集城市发展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依此推进改造项目。
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副局长牛岩皓:“改变以往“重地上、轻地下”的传统观念,重点解决地下管网低效运行、雨污合流等问题。”

与常规的修修补补不同,太原推行的地下管网改造,扒开一次路面,解决多个问题,还对管网、桥梁、照明等设施安装采集监测控制传感器849套,实现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的“一网统管”。
依托“先体检,后更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去年以来,太原已改造完成3312个雨污混接接点,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网270条、总长118.8公里。近两年,总共完成各类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约300公里。
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发展科科长韩冉:“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基因重组”。坚持先体检后更新,不体检不更新,细化任务清单,科学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其实,太原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是当前许多城市探索的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缩影。由“外”向“内”的转变,折射出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演进。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地域面积不断增加,也产生了部分城市房屋和基础设施老化、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的问题。破除盲目扩张“摊大饼”等问题,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成为必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我们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系统思维、整体观念以及部门协同才能做好下半程的文章,也就是在城市更新当中要加强政府统筹、加强部门协同,还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力量。”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盘活存量和培育增量,也需要统筹老城和新城。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展厅,杨保军理事长向记者介绍了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亮点。
杨保军:“雄安的布局结合地形,它有五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分布,每一个组团都有配套完善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每一个组团都可以独立运行,又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一旦有了各种灾害,比如一个地方受损了、瘫痪了,它不会让整个城市都瘫痪,它有连通性,很快就能够救援,让它迅速恢复。”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