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更新进程中,菜场这一传统生活配套设施也经历了深刻变革,在经济与文旅发展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小小菜场

  记录城市的来时路

  如今在全球不少城市的官方旅行指南里,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场介绍及其缤纷图片往往占据醒目一页。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仅仅是日常买卖之地,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热门“景点”,成为城区破茧更新的新名片。

  “我出国转悠都喜欢看看当地菜场。在工业化、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当下,多样性的东西日益珍贵。”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菜场升级改造工作既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要立足本土特色。

  在功能复合化方面,可结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推动菜场与老年助餐、健康监测、便民维修等服务融合。精准的业态组合能显著提升菜场活力。建议在社区型菜场中试点“平急两用”设计,平时作为便民服务空间,突发公共事件时转换为物资分发点,提升城市韧性。

  文化赋能方面,传统观念中将菜场与“脏乱差”挂钩的刻板印象,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艺术菜场”“新市集”颠覆。那背后是菜场从单纯交易场所向社区文化枢纽的转变。这种转变让市民在买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满足,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升级。是否可进一步在新建菜场中融入艺术装置、本地艺术家作品,打造“可阅读的菜场”?

  这还不够,应充分挖掘上海菜场的历史文脉价值。例如,对坚持传统技艺的商户给予扶持,让菜场成为活态的城市文化遗产。

  还可选取部分有年代感的菜场,保留其传统格局与经营特色,设立“菜场博物馆”展示海派市井文化。比如,许多老上海记忆中都有一块买肉买鱼的专用“排队砖头”,它固然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缩影,但也展示着人民筚路蓝缕建设美好生活的来时路。这块特殊的砖头能否成为菜场博物馆的场景陈列品之一呢?

  从单一交易

  到多元体验聚合

  如今,越来越多菜市场正告别传统模式,主动与其他商业形态融合,蜕变为城市中颇具规模的综合体。它们不仅凭借亮眼的外观以全新姿态融入市民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城市新地标。

  位于荷兰鹿特丹的缤纷菜市场(Markthal Rotterdam)便是这类转型的典型代表。这座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马蹄形屋顶环绕下的拱形大厅——厅内那幅名为“丰收之角”(Horn of Plenty)的壁画从地面蜿蜒攀升至天花板,总面积足有11000平方米。这幅由艺术家阿诺·科能与艾里斯·罗斯卡姆联手创作的作品,以超现实风格将蔬果、鱼类等各类农产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让整个市场空间美得如同艺术品,自然而然成为视觉焦点。

  从功能布局来看,这里更是将“多元融合”诠释得淋漓尽致:超过100个摊位规整分布,汇聚了来自全球的新鲜农产品;市场内还散落着不少餐厅与咖啡馆,食客们可以坐在舒适的座位上,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受市场里热闹鲜活的烟火气;而市场上方的公寓区域,让居民下楼就能踏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市场,实现“居住+消费”的无缝衔接;地下配备的大型停车场以1100多个车位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难题。

  这种多功能的空间整合,成功吸引了海量市民与游客。数据显示,缤纷菜市场每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日均人流量高达数万,为区域商业注入了强劲活力,形成了良性的城市发展循环。

  与“年轻”的缤纷菜市场不同,伦敦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是拥有超千年历史的“老寿星”,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1世纪。最初,它只是伦敦桥附近自发形成的小集市,主要为往来行人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在漫长的岁月里,博罗市场始终坚守着古老的建筑外观与传统摊位布局,同时不断探索创新。

  比如,市场专门开辟了展示区域,里面陈列着木质秤砣、铜质量器等旧时交易工具,旁边还挂着一幅幅记录市场不同时期风貌的老照片。这些展品生动勾勒出市场的发展脉络,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能直观触摸到它的过去。此外,市场还巧妙利用废弃仓库,打造了可容纳数百人的室内活动场地:这里时常举办各类美食节,每次都能吸引全球美食爱好者纷至沓来,累计参与者达数十万人次;定期开展的烹饪工作坊也人气颇高,专业厨师会现场演示英式烤饼、英式下午茶点心的制作技巧,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感受烹饪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