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暨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2025年7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暨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圆满落幕。7月12日上午,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主会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任竹倩主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贾银松、友发集团总经理陈广岭、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总裁高波发表致辞。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颖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副秘书长级)、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拥军,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莅临大会现场,并作精彩演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出现了触底起稳的现象,一方面是宏观政策多方发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企业主动作为的结果。
他认为,汽车领域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国内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在60%左右的水平。新型城镇化,包括基础设施更新、地下管网的完善、建筑抗震等级的提升,都会带来高品质住房的需求,会带来钢铁需求的支撑。此外,出口未来是带动钢铁需求的重要方向。
俞建拖对钢铁行业提出了以下建议:一、重视三大外部约束——需求结构变化、低碳绿色趋势、地缘政治风险;二、行政指导与行业自律并行推动产能管理,适度竞争,避免过度内卷;三、不仅要有投入产出矩阵,也要有产业风险矩阵管理;四、缓解行业并购和市场出清过程的阵痛;五、把握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节奏;六、用好ESG工具管理产能出海的风险,选好地,站好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颖生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我国钢铁产品直接出口美国的冲击相对有限。但美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国有些也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的国,美国对这些国家征税,将对我国钢材出口总量构成潜在影响。此外,美国加征关税将对国内制造业订单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钢材间接出口量。
他预计,综合考虑贸易摩擦、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今年下半年钢材高位出口或不可持续,国内钢铁需求大概率仍将呈下降趋势。长期来看,我国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内需市场将长期存在。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发展阶段,扩大规模、摊薄成本的经营理念已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只会加重“内卷式”恶性竞争。为此,王颖生呼吁,钢铁企业要严控产、强自律、增效益,按照“三定三不要”原则(以销定产,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以效定产,不要产生经营性“失血”;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组织生产,从而保证企业效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副秘书长级)、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拥军指出,当前许多研究以美国粗钢产量下降为依据,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已到拐点,这一观点存在概念上的混淆。他强调,判断产业周期的关键不是产量,而是需求量。
李拥军表示,现代化国家人均粗钢消费量长期维持在500公斤左右是常态,我们人均500公斤以上的消费量仅仅持续了10年,但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都是40年到50年的周期,这样的周期对我们来讲未来依然可期。
李拥军强调,中国钢铁下游产业对全球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显著。2025年1-5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3%,汽车出口达285万辆,发动机出口228万台。此外,通用设备(如阀门、轴承)、零部件(如轮胎、散热器出口量巨大,均显示了中国钢铁下游产业的强劲竞争力。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表示,展望下半年,钢铁市场将“峰回路转”——预计价格高点或低于上半年,但行业一定能迎来转机,在合理控产中存在价格反弹机会,反弹时长比去年下半年长。
具体来看,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预计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以回落为主,同时美国也将进入主动去库周期。宏观及贸易因素拖累,下半年钢材出口预计明显回落,外需疲软也将压力传导至内需,叠加“两新”政策对需求提振的韧性大概率减弱、原燃料价格还存在极限下移空间等因素,决定了下半年价格还有阶段性下跌空间。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