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代跑成生意值得关注
古代奥林匹克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近年来,为了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然而,随着跑步逐渐被纳入体育成绩、综合测评甚至毕业升学等考量,一些学生开始以各种方式“应付差事”,“校园代跑”也在其中滋生。
线上后台改数据、线下真人代跑、同学帮忙跑、多人接力跑,甚至骑单车刷路线……“代跑”已形成一条产业链,明知违规,却屡禁不止。
多所高校校园跑与成绩挂钩
在北京某知名学府的操场跑道上,突然同时响起5个提示音:“您已完成1公里,用时×分×秒……”操场上的目光纷纷投向手里拿着5部手机的男生林奇,而他周围的同学也忍不住哑然失笑。
这是体育生林奇的亲身经历。因为忘记关闭手机声音,他的代跑“露馅儿”了。但即便如此,林奇也不太担心被查到,因为代跑这件事在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
林奇是这所学校田径队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平时他偶尔会帮同学“代跑”,而到了学期末、跑步截止日临近的那段时间,他的“业务”就会多起来。
“这种跑步的运动量对我来说只是热热身,不算什么。但很多同学平时没有锻炼习惯,学业又忙,到期末再跑根本来不及,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朋友挂科。”林奇笑着解释说。
许多高校的校园跑与林奇所在的学校一样,都与体育课成绩挂钩了。这也是不少学生找人代跑的主要原因。
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规定:本学期修读体育课的本科生,校园跑占体育课总评的10%(满分10分)。须在App上完成,单次距离1—3公里,路线需经过校园指定点位;每公里平均配速须在3—10分钟/公里内。
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要求:一个学期内,男生需完成34次3公里跑,女生需完成34次2公里跑,并计入体育成绩。
再比如,北京大学要求选修体育的本科生必须参加校园跑:男女生累计里程不少于85公里,男生配速4—9分钟/公里、女生4—11分钟/公里;单次跑步男生不少于2公里、女生不少于1公里,有效次数不少于10次。未完成者学期体育课成绩记0分。
还有一些高校虽未将校园跑直接纳入体育成绩,但通过打卡奖励、成绩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从“顺便帮跑”到“正式接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所高校学生处了解到,无论校园跑是被纳入成绩管理,还是与打卡奖励挂钩,只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就会出现代跑现象。而代跑形式多样,学生往往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
一些学校检查不严,有学生骑共享单车刷公里数;有的学校只要求在体育场或体育馆内停留一定时间,部分学生便“坐等”达标。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网络高手”在后台修改运动App数据。这主要针对使用运动软件打卡的学校。网上有卖家接单,可按买家要求生成跑步时间、地点、配速等数据,甚至补录记录,价格一般在每公里0.4至0.6元不等。部分卖家还提供运动App截图生成服务,每张约0.8元。
不过,通过技术篡改后台记录并非适用于所有学校。为防止作弊,不少高校研发了自有校园跑App。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工代跑”随之兴起,大体分为线上代跑和校内代跑。
线上代跑通常通过平台接单,由合作的代跑者在操场上登录学生账号完成跑步,价格一般为每公里1至2元。一位昵称为“校园专业户”的卖家称,他每公里收费1.5元,其中0.5元归自己,其余1元付代跑者。由于学生需求量大、跑步距离长,整体收入可观。
不过,这类代跑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资源。卖家透露,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海、浙江等地,北京地区合作代跑者较少。若无人接单,学生则通过社交平台或同学介绍自行寻找代跑者,但这种方式风险较高,容易被发现。
一些学生也选择找身边朋友帮忙。体育生林奇最初只是“顺便帮跑”,后来有不熟的同学找上门,他从象征性收费到开始正式接单;而就读于海淀区某高校的孟洋,也常被同学请求代跑。他坦言,自己从初中起就坚持跑步,起初觉得代跑只是“举手之劳”,但找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曾同时替四名同学完成任务。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