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来都来了”酿成悲剧——境外体育旅游 保命第一潇洒第二

  国庆节假期,因潜水者“下饺子”般涌入海域,远在西太平洋的岛国帕劳几乎“席卷”中文社交媒体。

  帕劳潜水教练Tree发布的视频获得超10万点赞:泛着幽蓝光泽的海底,穿梭其间的潜水者比鱼群还要密集。Tree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那周中国游客数量较平日“翻了好几倍”,潜店将原本容纳9人的小船换成19人座的大船,“高峰期,热门潜点海面同时出现7艘船,平时也就两三艘”。

  人潮不仅出现在帕劳,世界各地的深海、高山、沙漠、丛林都不乏中国游客身影,“登山、徒步、潜水等户外运动正成为大众旅游的体验环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牛志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体育正在让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沉浸式体验’。”

  潇洒刺激与热闹背后,安全阴影挥之不去。国庆节前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接连发生两起中国公民徒步登山遇难事故,3名同胞不幸离世;自今年5月起,接连出现中国游客在印尼、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潜水遭遇意外的新闻;近期热门的帕劳,去年年底也曾出现7名中国游客与2名教练失联近30小时的惊悚事件。

  这些事故,多与装备不良、未查询天气等基础准备不足息息相关,“暴露出我们在体育旅游消费升级中,安全认知未能同步跟上。”牛志培强调,“体育旅游存在安全门槛,其中不少户外运动属于极限运动,需要专业技能和理性认知来支撑。”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对户外的热情走向世界,如何在追求体验与保障安全、保护生态间找到平衡,已成为这股旅游热潮中的“保命题”。

  环境、法律、动植物和“来都来了”

  “环境、法律、动植物。”中国登山协会培训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资格户外教师孙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中国游客在境外进行户外运动时,危险多源于此。

  以徒步为例,首要风险是环境陌生。孙涛介绍,户外运动场所常存在“小气候”,如在北京,怀柔山里天气可能与市区截然不同。“很多国外路线的完整信息,只能在当地‘Guide Book’(路书)或山脚下的管理局获取,若仅依赖社交平台上的碎片化信息,极易应对不及。”他以墨尔本近期事故为例,“其纬度与青岛相近,但位于南半球,当前虽入春却可能出现坏天气,如果未按极限天气准备装备,就容易因低温遇险”。

  法律风险也需高度重视。不同地区对户外活动有严格规定,“阿尔卑斯区域超过特定海拔徒步,必须配备高山向导;许多区域需提前申请‘许可证’才能进入;部分私人领地无明显界限,误闯即违法。”孙涛特别强调,“若因违法导致意外,保险会直接拒赔。”

  风险还来自动植物。“国外很多动植物让中国游客很‘惊奇’,但不了解就会变‘惊吓’。”孙涛举例说,“北美户外店有整货架防熊装备,东南亚需重点防猴,非洲白蚁、火红蚁是潜在威胁,这些知识都需要提前储备。”

  “不少人到了一个地方发现有条经典徒步线路可以打卡,于是就贸然前往。”孙涛强调,“来都来了”这样的游客心理导致的计划临时改变,是户外运动大忌,“城市旅游改行程没问题,但临时起意去野外徒步、潜水等,意味着行前计划、紧急救援、当地风险等关键信息准备为零”。

  牛志培表示,国内游客经常会低估项目风险。比如滑雪,“水平只有初级道或者中级道的游客,贸然到境外的野外雪场滑雪,风险就会大幅增加”,“很多人觉得‘付费便有保障’,混淆了导游和专业教练的区别——导游可能懂基础流程,但遇到雪崩、水下抽筋等紧急情况,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有效救援”。同时,境外安全标识也与国内不同,“国内可能用警戒线隔离危险区域,国外有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牌子,游客若没注意就容易误入”。

  “跟风”与“搭子”背后的隐患

  在牛志培看来,风险认知不足、服务资源过载、规则意识薄弱都可能让游客陷入险境。尤其越来越多户外运动与“自由”“洒脱”等标签关联,吸引不少人“跟风参与”,忽视了运动本身的专业性与潜在风险,“有人看到别人冲浪、划桨板轻松,就觉得自己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