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斯旻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静近日在一场由中疾控指导举办的活动上表示。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也是全球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但相较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以预防、控制和缓解的前两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是一种物理结构性改变,往往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等方式才能有效干预。

  近年来,介入治疗的发展,为老年重症、合并症较多的心脏瓣膜病人提供了“开胸手术”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另据受访专家介绍,伴随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和应用,国内生物瓣膜使用比例已慢慢接近40%,达到与国际相对的水平,这意味着部分瓣膜病人在经手术治疗后,无须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但相较于技术的进步,我国心脏瓣膜病的筛查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却始终偏低。“临床上,我们见到的很多患者往往都是等到疾病三四期时才来进行干预,终末期患者所带来的治疗挑战和治疗效果的变化是巨大的。此外,即便是在平均年龄在69岁的院内患者组中,手术治疗率也不足40%,如果普及到全人群和更高龄患者,这个比例会更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对第一财经表示。

  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

  对于心脏瓣膜病,张戈军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将心脏视为一个精密的发动机,心脏里的四组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就是驱动发动机的阀门,保障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一旦其中的一道阀门出现问题,如出现血流滞流时,就可能为瓣膜狭窄,当出现血流倒流时,就可能为关闭不全(瓣膜反流)。

  “任何一种心脏瓣膜病均会对心脏和循环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从而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胸痛、乏力或者体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和猝死。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瓣膜病为二尖瓣疾病,临床中起病更加凶猛的则是主动脉瓣狭窄。”张戈军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退行性的心脏瓣膜病变正变得日益普遍。

  “数据显示,我国2500万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中,65岁及以上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接近200万人。如果这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他们的两年生存率只有50%。”爱德华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认为,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这些患者能否及时获得治疗。

  张戈军最近接触的复杂病人是一名87岁的合并症患者。该患者除了罹患心脏瓣膜病外,还伴有慢阻肺、外周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曾出现过脑梗塞、心肌梗死,体内植入了多个支架,肾功能也不是很好。在判断这名患者能否耐受外科手术时,该院进行了多轮MDT(多学科会诊)。

  但即便治疗方案制定好,高龄患者及其家属也可能选择放弃手术治疗。

  “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的患者,外科手术风险会相对增大,患者心理上压力比较大,又受一些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可能最终选择保守治疗,认为吃吃药就可以了。根据我们调研,即便是在院内的确诊患者中,手术治疗率也不足40%。”张戈军说。

  老龄患者手术干预效果不佳的另一原因是“诊断延迟”。多名受访专家均提到,如果老龄患者可以在疾病病程初期接受治疗,治疗效果将大幅提高而治疗难度也会有所降低,但心脏瓣膜病仍难实现“早诊断”。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介绍,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其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这为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带来特殊挑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黄焕雷观察发现,目前,全国多地已将心脏彩超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这有助于很多心脏病的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