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7月6日电 题:一块怀表讲述了怎样的南洋华侨抗日救国故事?

  ——专访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贾世杰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1940年南洋华侨赠冯白驹的怀表”,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感人的爱国故事受到瞩目。

  这块怀表讲述了怎样的南洋华侨抗日救国故事?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贾世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这块怀表为什么会成为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牵起了南洋华侨与琼崖革命将士之间怎样的特殊情感联系?

  贾世杰:南洋华侨赠给冯白驹的怀表看似普通,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块怀表由南洋琼侨于1939年至1940年间赠予冯白驹,当时正值琼崖抗战最艰难时期。1939年日军侵琼后,国民党驻军溃退,海南逐渐成为一座“孤岛”,琼崖人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南洋琼侨青年组成“回乡服务团”,在符克团长带领下回琼,深入敌后宣传抗日、输送药品,牺牲百余人,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块怀表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作为南洋琼侨捐赠的实物遗存,它蕴含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与时代特色。早期的怀表属于奢侈品,南洋华侨购买这块怀表的价格不菲。这块怀表属于“猎壳”怀表,表壳由耐用的弹簧铰链盖组成,可盖住怀表的表面,机械制造技艺精湛,蕴含着浓郁的英伦风格。英文Cervine是“鹿”的意思,表盖内侧精雕细刻着一只鹿形图案,表端配备了一条长链表带,表带两端装饰有小巧的环扣,设计别致。

  把这么一块贵重的怀表赠予冯白驹,可以说是琼侨与琼崖军民“血火同盟”的具体体现。当时,冯白驹领导的独立队接连取得潭口阻击战、罗板铺伏击战等胜利,成为琼崖抗战核心力量。华侨将怀表赠予冯白驹,是对他领导的琼崖抗战的支持。

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1940年南洋华侨赠冯白驹的怀表”。 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琼侨回乡服务团将这块怀表赠予冯白驹,反映了当时南洋华侨怎样的抗日救国情怀?

  贾世杰:这既反映了南洋华侨浓浓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们救亡图存的责任与担当。

  1939年日军侵琼后,南洋华侨目睹故土沦陷、同胞遭屠戮,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更为强烈。他们迅速组建回乡服务团,毅然投身抗日,体现了“山河破碎,匹夫有责”的担当。

  为支援琼崖抗日,新加坡琼侨曾一天制花30万朵筹款,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运输物资、牺牲过半。这种跨越山海的支持,充分展现了当年海外华侨勇担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

  中新社记者:琼侨回乡服务团留下了哪些抗战足迹?

  贾世杰:琼侨回乡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海外琼籍华侨和港澳同胞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它的成立,与宋庆龄等爱国人士的号召密切相关,尤其是1938年香港琼侨青年率先成立“琼崖抗日救护队”。

  琼侨回乡服务团由琼崖华侨联合总会领导,以“救国救乡”为宗旨,旨在动员华侨力量支援海南抗日斗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其成员主要是来自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华侨青年,共240余人。

  1939年至1940年,服务团分三批突破日军封锁渡海回乡。他们携带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前线,并通过海外琼侨组织保持国际联络,争取侨胞捐款捐物,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联系中断。

  他们还深入战地救治伤员,建立临时医疗站;通过文艺演出、标语宣传等方式宣传抗日,在乡村组织抗日团体,推动农民、妇女等群体参与抗战。他们创作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