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曹然 实习生:刘孜妍

  发于2025.9.15总第120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王树国是典型的“高精力人士”。2025年,首次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福耀科大”)取得了“开门红”,虽然仅在5省招收50名本科生,但每个省份的投档分数线均超过610分。

  为了回报考生们的支持,8月底,福耀科大校长王树国来到了多所生源所在中学走访。他的行程密集,但即使在短短一小时的午休间隙,他也认真听了一场诺奖得主关于教育理念的线上讲座。

  加入福耀科大一年多以来,他时刻有一种重新创业的激动与亢奋。“以前总有各种约束,现在突然可以放开手脚,去做那些曾经想做却做不了的改革。这种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体验,对我充满诱惑。”王树国说。

  2025年9月7日,首批福耀科大新生正式报到。近期,王树国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王树国 图/受访者提供

  “我不相信中国只有一个梁文锋”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福耀科大今年的录取结果?今年首次招生的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开设了很多“新工科”热门专业,对有就业焦虑的考生与家长产生了很强吸引力。对此,你如何看?

  王树国:今年总的招生结果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但也有出乎预料的情况。比如,河南有位考生分数达到683分,却选择了福耀科大。包括这位考生在内,今年我们在各省录取的分数最高的学生,都没有出现在招生专家组原本关注的名单中。这一情况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新的时代趋势。我们都知道,正在发生的这轮新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能颠覆未来的一场革命。我判断,新技术革命留给我们的窗口期不会太长,也就是10—20年,2035年前后,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中国就可能错过这一轮发展机遇期。

  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运而生,其使命就是通过重构整个知识体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之上,培养出能走在这场变革前面的新型人才。我认为,不少考生家长看到了这样的大势,所以选择“押注”新型研究型大学。

  至于就业,只是一种表象。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所以满足了考生家长对就业的关切,根本在于其人才培养方针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希望,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不仅能适应时代变革,而且要成为引领者。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过,希望福耀科大培养的学生是“拓荒者”,为何这么说?“拓荒者”应具有哪些能力与特质?

  王树国:在我眼中,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要和他们的老师一起,成为新赛道的开拓者。

  成为“拓荒者”的关键在于两点,首先要有创新思维。实际上,创新人才培养,训练的就是思维方式。我认识一位在国内大学上课很受欢迎的数学老师,他到国外讲课时,按照原本的“套路”传授解题步骤,最后推导出结论,却被国外大学的指导老师批评毁掉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真正的教育是教给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我最怕的就是学生为了准备高考,高中刷了三年题,把创新思维给“刷”没了。未来如果有更大的政策空间,福耀科大还是希望能采取多元录取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兴趣倾向,实现更精准的人才选拔。

  其次,要想真正“拓荒”,学生还要有经受挫折的能力,甚至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毅力与魄力。新问题一定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去闯、去大胆试错。福耀科大不想培养出又一批“乖孩子”。实际上,这场新技术革命特别适合年轻人。我不相信中国只有一个梁文锋,只是过去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没有更多的梁文锋被发掘出来。

  “命运应由自己把握”

  《中国新闻周刊》:福耀科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出你所说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