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倪伟

  发于2025.9.8总第120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几年前,莫言与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相约旅行,两人相识多年,因书法成为同道。他们计划共同申请一个公众号账号,发布书法作品,与同好交流。有天晚上,王振提议莫言写一篇“发刊词”。次日一早,他去请莫言吃早餐,走进房门一看,遍地都是字纸。那是一首七言长歌行,洋洋洒洒114句,一夜写就。

  王振惊叹于老作家的文思和笔力。当时他还没意识到,莫言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方式。2019年账号开通后,以每周一期频率更新,书法作品中的内容,是他们各自创作的诗词,偶尔也有莫言写的小文章。

  以这种形式,莫言保持着创作习惯,只是扔掉了电脑和钢笔,换成毛笔。他几乎不打草稿,直接用笔墨写成。这是古代文人的写作方式。

  “诗词、繁体字、字体、章法……一篇书法作品包括这么多元素,对今天的人来说,一气呵成是非常困难的。”王振说。

  对于已经鲜少发表新小说的莫言,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在自娱之外,还有另外的探索意义和意图。

  莫言写“小”

  最近几年,莫言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又发表了剧本《鳄鱼》,已经在全国巡演。在这些传统文学体裁之外,他还在新媒体上首发了大量新作。数年之后,这些新作结集出版,从屏幕走入纸页中。

  今年8月,莫言与王振合著的新书《放宽心 吃茶去》上市。这本书精选自公众号“两块砖墨讯”,包含文字、书法、摄影作品。新媒体时代的莫言,依然笔耕不辍,但越写越短了。

  他还写了一批超短篇小说,已经攒了数十篇。超短篇故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脉传统,比如他的山东老乡蒲松龄就是超短篇高手。关于文章的长与短,莫言说,虽然长篇小说有不可代替的伟大之处,但短文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并不一定低于长篇,几十个字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几十万字也可能毫无启发。

  “过去有人讲仙鹤跟水鸭子,仙鹤腿那么长,你给它截一段,它也不像样。水鸭子腿那么短,你给它续上一截,它也不会游泳了。”莫言说。

  莫言的短章时代,与碎片化阅读时代迎面相拥。公众号里发布的文章,无论是新作品还是旧文摘,一般都不超过千字,他写往事,写寓言,写荒诞不经的传说,最后落脚于一些寻常道理。他依然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他自称并非刻意求短,并非主动向碎片化妥协。他在新媒体中的写作,本身就与过往的写作出发点不同。这些诗词与短文,不同于曾经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小说,是一些直抒性灵的遣怀之作。他曾对王振说,小说是工作,而诗词是爱好。

  “两块砖墨讯”本是书法交流平台,舞文弄墨、填词作诗都为自娱自乐,没想到吸引了一大批粉丝,最终还出了书。莫言以一种复归古典的写作方式,却不期然呼应了时下的阅读习惯。

  用毛笔写着写着,莫言感受到,写作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一种隐秘的内心体验。

  “我用毛笔写作以后才体会到,书写工具确实会影响到作品的长度。”他深有感触,“用毛笔写,肯定不如用钢笔快,当然更不如敲键盘快。由于书写不是那么方便,两句话能说完的,绝不用三句话。所以篇幅会缩短,当然带来的好处是语言可能比过去要精练。”通过一支毛笔,他接通了李白、杜甫和苏轼写作时的心灵电波。

  用硬笔写作时,莫言的书写速度十分惊人,他用43天写出了43万字的《生死疲劳》。曾经的室友余华“吐槽”,莫言很“卷”,听声音就知道他写得飞快。而如今,他回归到复古的书写方式,慢了下来,接近古人心境。

  常年相伴同游之际,王振有另一番感受。他觉得莫言沉浸于笔墨纸砚,实际上是在完成从现代作家到古典文人的转变。这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与毛笔写作带来的思考方式,或许也在为小说创作做准备。

  “他可能会在未来的小说中创作文人的形象,而他以前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农村人。”王振分析,“就像《红楼梦》里有那么多诗词,曹雪芹本人就是诗词高手。莫言如果要写文人,首先得按照古典文人的方式生活,这是一次非凡的转变。”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