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第二大脑”,别怕肠镜检查
周海洋
又逢体检高峰期,体检年年做,但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的肠道做个检查?
肠道是我们身体中默默运转的“第二大脑”,这个蜿蜒曲折、长达数米的消化器官,不仅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更掌控着人体70%的免疫细胞,还能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影响我们的情绪与思维。
然而一提到肠镜,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表情痛苦的画面,仿佛这是一场身心备受折磨的挑战。
肠镜真的如此可怕?其实,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肠镜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硬核体验”了。这不仅是一次检查,更是一次有效的癌症预防。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并勇敢面对这项能“救命”的检查。
肠镜检查为何如此重要
医学上所说的肠镜,通常指的是结肠镜检查,是医生借助一根柔软、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从肛门进入,观察整个大肠(直肠及结肠)及回肠末端的情况。它不仅是目前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还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多种肠道疾病,如息肉、炎症性肠病、憩室病、不明原因的出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死亡率高居第二。全球每年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190万,死亡病例近90万。
更可怕的是,过去10年间,肠癌的发病图谱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全球早发性大肠癌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整体呈上升趋势。
幸运的是,早期发现的结直肠癌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肠镜不仅能救“肠”,还能救命,堪称肠道健康的“守门员”。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人或肚子不舒服的人才需要做肠镜,其实不然。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0岁至39岁群体已占新发大肠癌患者的12.7%,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还不足4%。
美国癌症协会2024年最新指南将常规筛查年龄从45岁降至35岁,有家族史者建议25岁启动筛查。中国专家共识则明确,出现任一预警信号者,无论年龄多少均需立即做肠镜。
结合最新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与美国癌症协会建议,作出以下推荐:40岁至75岁普通人群,在初次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建议每10年做一次肠镜筛查;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提前10年开始筛查(比如父母在50岁确诊,你应在40岁开始筛查);有持续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肠道症状的任何年龄段人群立即做检查并定期随访;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定期随访监测,预防癌变;做过息肉切除手术的患者也需定期复查。
要特别提醒的是,早期结直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即便感觉身体无恙,也不能掉以轻心。
肠镜前要做哪些准备
说到肠镜,最让人抓狂的其实不是检查本身,而是检查前清肠的过程。为了让医生看清楚肠道内部,必须把肠道清洗干净。否则,粪便残留会影响观察,甚至让检查白做。
检查前1天到3天:开始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检查前1天:只能喝清流质,如白开水、清汤、苹果汁等。
服用泻药:常见的如聚乙二醇、电解质粉等,分时段服用。
为了让肠道准备过程更舒适,临床上还有多种改良方案——
低容量泻药:只需喝1升到2升泻药而非传统的4升。
分次服用法:傍晚和检查当天早晨各服用一半泻药,减轻一次性负担。
口味改良版:泻药中添加柠檬或水果味,大大提升口感。
定制化方案:根据个人情况,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调整肠镜方案。
另有很多人担心,做肠镜会不会很痛?会不会很尴尬?其实,现代肠镜已经非常人性化。
医院普遍提供“丙泊酚”等短效镇静剂,让人在检查中处于“甜美睡眠”,全程无感;最新的AI技术可协助医生实时识别可疑病变,提高息肉检出率达25%以上;临床上最新使用的肠镜直径约9毫米,大大提升了舒适度;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充气,检查后可更快排出,减少胀气不适。
整个检查过程通常只需15分钟到30分钟,多数患者的感受是,“只睡了一会儿,醒来就结束了,甚至都没感觉镜子进去过。”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