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超12万公里,电化率达75.8%

  电气化五十载,中国铁路领跑数智化(大数据观察)

  半个世纪,沧海桑田。

  1975年的秦岭深处,宝(鸡)成(都)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拉开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序幕;

  2025年的成都平原,工程师们正加紧研制时速400公里的牵引供电系统,为CR450动车组投入商业运营做准备,有望树立世界高速铁路新的商业运营时速标杆。

  从无到有、从普速到高速、从传统到数智,“电气化”成为观察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视角。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超12万公里,电化率达75.8%。

  电气化进程逐步加快

  电气化铁路,是指采用电力作为牵引动力运行的铁路。高速铁路就是电气化铁路的一种。电气化铁路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以电力供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为主要内容的四电系统。

  “作为电气化铁路的动力来源和神经中枢,四电系统是现代化铁路发展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说。

  相较于依靠内燃牵引的非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有何优势?

  首先,动力更强。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秘书长许建国介绍,改造前的宝成线宝鸡至秦岭区段,列车上坡需使用3台蒸汽机车,前拉后顶才能牵引950吨重量;电气化改造后,同样使用3台电力机车,牵引重量可达2400吨。

  货运方面,如今我国重载电气化铁路单机牵引重量可达5000吨,大秦铁路实现了1万吨、2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客运方面,16节编组高速动车组列车牵引重量可达900吨左右。

  再者,速度更快。非电气化运营时的宝成线,列车运行时速仅有20至25公里;如今,复兴号CR400动车组商业运营时速可达350公里。电气化铁路牵引力更强,实现了更高的持续速度,从而大幅提高了运输能力。

  此外,更加环保。“相比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运行时没有废气、烟尘,对空气无污染。”中铁电气化局总工程师林云志说,电气化铁路的噪声也较小,特别是通过长大隧道时,优点更为显著,不仅改善了司机的工作条件和旅客的舒适度,还大大控制了对沿线地区的噪声污染程度。

  回望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的历程,每一步都来之不易。1958年,以陕西的宝鸡至凤州段为“试验田”,电气化改造陆续在宝成铁路铺开。此后,伴随着经济发展,铁路人坚定地执行了一个又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铁路电气化进程逐步加快。

  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提出到2020年铁路电化率达到50%;2008年,新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2020年的电化率目标提至60%;2024年,《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电化率达到78%以上……

  “铁路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能否在数十年内坚定地执行铁路发展规划,保障政策和资金投入的稳定,考验着综合国力和施政能力。”卢春房说,数十年来,中国铁路以国家顶层规划为牵引,实现了各项创新与突破。

  步履坚实,成绩斐然。如今,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全球第一,运维场景日益丰富。通过各大重点工程建设,面对高寒、高温、高湿、高海拔等多种特殊环境条件,我国积累了电气化铁路和高速铁路施工的丰富经验,相关技术全球领先。

  自主研发导线与装备

  有人说,铁路电气化,无非就是“电线杆+导线”,在技术上不足为奇。

  其实不然。就拿接触网导线来说,它是高铁列车的唯一动力源,被喻为“生命线”。为了保证动车组取电效率高、稳定性强,导线也要相应地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耐高温软化、耐磨损等特性。

  “最开始,我国使用的是铜镁、铜锡导线。”中铁电气化局北赛电工公司总工程师张剑说,“这种导线的强度和导电性能,不能完全适应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列车的运行要求。研发新一代导线迫在眉睫。”

  历经3年攻关,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六院、浙江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创新联合体突破了非真空条件下制备大长度铜铬锆合金坯料的关键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接触线的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