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筑起心理健康防线——12356“没事儿”热线背后的那些事儿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全国各地原有心理援助热线全面接入“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实现一号接通,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因号码简短易记、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且不含数字“4”,谐音“没事儿”,此热线又被称为“没事儿热线”。心理援助热线能为处于心理困境的人员提供哪些帮助?心理咨询人员如何凭借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守护陌生人的心理健康防线?
北京某高校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李婷(化名)至今对两年前那通凌晨的电话记忆犹新。
2023年3月16日凌晨四点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轻微的抽泣声,“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感觉特别难受,刚刚喝了酒,头孢就在我手上”。听筒里一个男孩的声音疲惫而无助。
“别着急,先深呼吸,我会一直与你保持通话,我们聊聊天好吗?”当时刚成为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的李婷稳住声线,轻声安抚对方。
“这么晚了,你为什么愿意听一个心态不好的陌生人说话?”电话那头的抽泣声小了,语气中透出疑惑与好奇。“只要你愿意聊,我就愿意听,讲讲你的故事吧!”李婷说。通话持续到天亮,直到男孩打消轻生念头、困意袭来才结束。放下电话,她长长舒了一口气。
作为心理热线咨询师,李婷和同事们时常接到这样的深夜来电。求助者的心理状况有好有坏,大部分时候,深夜来电都伴随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况,有时甚至关乎生命救援。
在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场景中,心理援助热线凭借匿名保护、接入便捷、响应及时等特性,成为一条特殊的社会心理支持通道。这条跨越空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很多人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的首要途径,在一条条热线背后,有着诸多心理热线咨询师用专业、责任与爱心开导、陪伴与守护。
“接线员接住了我的负面情绪”
谈到那通凌晨四点半打来的电话,李婷感触颇深,“我也不知道他具体遇到什么坎儿,只感觉到他心里很难受,需要找人倾诉、陪伴。后来天亮了,他说自己有点困,并承诺白天会去医院复诊,我才放心让他挂了电话”。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通常情况下,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会随意泄露热线会谈的内容。但遇到特别紧急情况时,会考虑进行“保密突破”——如果来电涉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涉嫌违法犯罪等情况,机构会采取报警、呼叫急救等措施。
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讲述了一次特殊的“保密突破”经历:“来电者是一位年轻女性,深夜求助却不方便说话,经过一步步询问,电话那头通过敲击、咳嗽等方式给予回应,我们判断她处在较为危险的环境。听筒里传来急促的呼吸声,感觉到她特别紧张。我们安抚她放松下来。经确认可以进行保密突破,我们第一时间向警方提供了信息。后来得知警方成功解救被拐卖的她,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刚毕业的孙亮(化名)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当时,他面临毕业论文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夜晚难以入睡。“白天到处跑面试,晚上回去赶论文。几乎没收到offer(录用通知——记者注),论文被要求反复修改,真不知道这样奔波有什么意义。”孙亮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导师察觉到他情绪比较低落,推荐他联系学校的心理援助热线。当晚拨打热线后,孙亮感到“获得了半小时的短暂喘息”。“接线员接住了我的负面情绪,帮我分担了不少情绪压力。”
陆雨(化名)也有类似经历。3年前,她因失恋出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情绪严重时甚至有过极端行为。
“有天晚上我站在楼顶,觉得活着没意义了,想着留点‘遗言’,就在网上找到心理热线号码打了过去。”陆雨说,她原以为在深夜无人接听,没想到电话只响了两声就通了。
至于通话内容的具体细节,陆雨已经记不清了。“电话那头的姐姐一直陪我聊天,还顺着我感兴趣的话题聊。对于我说的一些她不了解的胡话,她温柔地请我给她‘科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在竭尽全力地试图拯救一个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陆雨感到“很庆幸”,那晚的热线电话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使得她在之后的日子慢慢走出抑郁阴霾。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