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不死:青春再燃白山黑水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20周年、壮烈殉国85周年。对于29岁的马铖明而言,曾祖父的身影从未远去,而且越来越清晰。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革命需要,他离开家乡,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1940年2月23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在这一天,已经12年没回过家的杨靖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倒在林海雪原中。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面对劝降,发出了民族气节之问。
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马铖明时常觉得“心底有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在涌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
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学者常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东北的抗日战场。
马铖明年幼时一直在想:曾祖父和东北抗联的战士们为何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缺粮、缺棉衣、缺子弹的林海雪原中坚持抗战?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抗联精神,给了马铖明最好的回答。
如今,东北抗联战士们曾浴血奋战的林海雪原,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的白山黑水,已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避暑纳凉之地,冬天的冰天雪地也变成“金山银山”。
现在,马铖明有了新的疑问: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时代,东北抗联战士们誓死保卫的美好家园,由谁来戍守?如果青年都选择去北上广发展,东北该如何振兴,白山黑水又如何告慰英烈忠魂?
讲不完的东北抗联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长白山麓到松花江畔,吉林省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把吉林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讲清讲活讲好,铸就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信仰,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对很多人而言,提到东北抗联,想到的大多是一些关键词,例如:冰天雪地、吃草根树皮、孤悬敌后、14年抗战……
“如果你完整听过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东北抗联战斗的艰苦,很难不心潮澎湃,会觉得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青年教师姚帅如这样说。
位于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每年有近50万人到此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大学毕业后,姚帅如回到家乡,成为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从讲解员到青年教师的10年工作经历中,姚帅如一遍遍行走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和纪念馆里,将东北抗联的故事娓娓道来。
10年、3000多场讲解,姚帅如对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已经倒背如流。但每次讲起来,她仍难掩激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细细品读,就能知道何为信仰的力量。”这是姚帅如常说的一句讲解词。
当下,吉林省正在把这本“教科书”做得更厚更立体。在吉林,许多有关东北抗联的历史和故事正在被挖掘。
从磐石市区出发向西20多公里,就来到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这里对于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砬子”是东北方言里对陡峭山峰和悬崖的称呼。红石砬子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中国共产党在红石砬子创建了东北地区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也曾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和成长的摇篮。
进入红石砬子根据地遗址,沿着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岗哨、地窨子、防御墙、战斗工事……陆续出现在眼前。
很多外地人不知道什么是地窨子,更不知道“窨”字该如何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解释说,就是一种依山而建的半地下营房,门高不足1.5米,内部阴暗潮湿,只能靠火炕火墙取暖,要挤着住四五名战士。
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五年考古计划。这是国内对抗联遗址国保单位的首次发掘。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