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过拳击的人,走在社会上,是不是相当于武侠小说里功夫在身的侠客,行走江湖,惩戒恶人,谁敢挑衅就揍谁?

  我们在和退役拳击冠军李洋的聊天中,出于普通人的好奇,把这个问题提给了他。可李洋说,练过拳击、搏击等格斗术的人,水平越高,在生活中出手的可能反而越小。

  “拳击不等于打架,我练拳直到今天,没一次用拳头解决问题。这是你的职业素养,你是专业的,那你对普通人就不能动拳头。打拳是情绪控制,打架是情绪失控,连情绪都控制不了,你怎么去掌控比赛?”

  梦想留在北京 梦想止于北京

  其实懂行的人看到李洋,就知道他“不好惹”:身形结实,脖子粗壮,长着“饺子耳”——这是长年练拳击、摔跤等专业高手的“标记”。

  “小时候在村里我常打架,等练上拳击,那就不一样了,碰到外边人向我挑衅,我都控制自己,没出拳不代表怂,真正练拳的人,是最讨厌打架的。”

  李洋练拳击,当然不是为了变得不好惹,对他来说,拳击是一种谋生手段,是迈向更高人生高度的阶梯。

  这个在村里打架的孩子,13岁被选入江苏徐州业余体校,正式练起拳击,一年后被两位恩师张广平和司建占看中,输送到北京队。

  “1996年在光彩体育馆,几个月不出院子,别人一天两练,我是一天四练,横下一条心,必须拿下成绩留在北京。从农村出来,留在北京就是梦想。后来拳击队改制,转到什刹海体校,队里都是北京孩子,外地队员就剩我一个在坚持。”

  十年磨一剑,李洋靠这股韧劲,成了国内顶尖,蝉联2005/2009全运会57公斤级冠军,2007年他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当初那个农村小子梦想成真了。

  那也是中国拳击的黄金一代,同批队员里,还出了邹市明、张志磊等人,但说到那批人的终极梦想——2008北京奥运时,李洋欲言又止。

  中国拳击队对北京奥运的规划目标是:邹市明保金,李洋和哈那提冲金,但后来情况有变……李洋最终拿了个第五。

  李洋说:“总之一句话,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后来我当上教练,了解很多情况,永远是这样,听指挥听安排,服从大局。”

  “运动员做好自己的训练准备,上场发挥水平,剩下交给天意,交给裁判,交给很多东西,不光是技术水平的事了。总体来说还是公平的,我没啥抱怨。”

  李洋不愿细说的“大局”,只能留给人们去遐想了,时至今日,北京奥运留给李洋的不多痕迹之一,是他的手机号。奥运前,李洋把尾号换成2008,这个号一直用到了今天。

  开拳馆赔惨了 拳击在中国不挣钱

  为了拳击,李洋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拆了。08奥运后,李洋退役,那一年,他评上“北京奥运个人贡献奖”,到人民大会堂领了奖。

  退役后,李洋在体制内外都有尝试。在先后担任北京女子拳击队教练、国家拳击队执行总教练同时,他还在社会上开了拳馆。

  李洋发现,想靠拳击吃饭,离开体制可并不容易。

  2015年,李洋在京创办“拳尊”俱乐部,开了4年时间。“这是我第一次创业,在望京一个地下室。”

  “拳尊”作为社会拳馆,主营业务是培训和赛事这两块。

  培训是针对大众的拳击教学;赛事则是招募从体制内退役的拳手,培养他们进职业拳击圈,参加四大组织的职业赛,签经纪合同,去争夺出场费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