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自即日(9月8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10个地区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框架大体相似,将聚焦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及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新业态新领域发展需要,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

  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

  赋予试点地区更大自主权

  上述国务院批复明确指出,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10个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试点过程中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按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

  可以看出,一方面这10个地区需承担起先行先试的改革重任,另一方面也将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经法定程序后可突破现有法律法规。

  李春临表示,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结合数据产权等制度建设,支持有关政策、工程等优先在10个试点地区落地,并且将及时总结经验,推动“一地创新、全国复用”。比如,在创新培育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方面,试点地区各具特色——合肥有“中国声谷”,长株潭布局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都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因此,将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加大数据供给,释放数据需求,挖掘一批可感可及的数据应用成果。

  10个试点地区突破了传统的城市范围,更多的城市群被纳入,旨在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当前,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仍不统一,要素跨区域流动仍不顺畅。比如,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脱节,使得科教融汇不畅、产教融合不深。因此,迫切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顺畅流动,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各类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配置

  试点地区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创新发展。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将推进国有创投机构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支持开展不穿透到单个项目的综合考核、审计与评价。

  试点地区将围绕土地要素的集约高效配置进行探索。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结合城市更新,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和闲置耕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等方面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将创新绿地用地规模管理模式,探索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片绿地等连片开敞空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