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孔肯雅热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8月2日,佛山市卫生健康局通报,8月1日,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33例,其中禅城区39例、南海区32例、顺德区258例、高明区1例、三水区3例。

CFF20LXzkOzxeQ4yRb4nVmWnIexvUMPiayC4vJaiaOKRuodoZfzrHmhun8Ab81qTK2ZQMr1bqTT3xZmKHGoJPEwg.png

  此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应急预案,佛山市人民政府7月29日结合当前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决定启动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Ⅲ级响应意味着影响范围较大,但尚未达到全国性或极其严重的程度,通常由省级政府主导应对,要求加强病例监测、资源调配以及公众防护等措施。

  根据佛山市各区的通报,截至7月31日,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6000例。根据此前广东省疾控局的通报,广州、阳江、湛江等超过10个市有确诊病例报告。

  此外,据央视新闻,香港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患者为12岁男童。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据央视新闻报道,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7月31日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CFF20LXzkOzxeQ4yRb4nVmWnIexvUMPiarU0z9BcqgrTFCfeqZGTxAp31WVb5TNtlQUjIXsmwtMoYiaHs2Pw94Fg.jpg

  《诊疗方案》介绍,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CFF20LXzkOzxeQ4yRb4nVmWnIexvUMPiaONmBdy5tBwCy4yvfFh57pmLIss9ORksHjF74SKapOeFPJZ53I5g3Xg.jpg

  《诊疗方案》介绍,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CFF20LXzkOzxeQ4yRb4nVmWnIexvUMPiabHYrFQCIfcC2x0o52SnzsM8Nk2wRuU9vqqHpQ2ydoK2aQ0bJ6HxlfA.jpg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到12天,常为3到7天。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