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作者:冯继康(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不局限于传统生产力“量”的积累,而是通过“质”的突破实现范式革命,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最新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牵引、方法指引、发展底色、广阔空间和价值导向,从不同维度为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强大思想引领作用。
1.以创新激活动力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只有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才能催生并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此,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构建科技、产业、人才一体推进的系统性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技术根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潜能。
统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是基石。应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优化布局未来产业,以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以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的协同共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发展创新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既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根基,又要吸引集聚人才,更要用好人才,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只有实现创新人才全方位发展与高效利用的相互促进,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以协调形成合力
协调发展注重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打破各领域、各区域之间的壁垒,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实现新质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提升协同效率。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核心要义在于优化组合各类资源与要素,平衡区域和城乡差距,协调产业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树立全国发展“一盘棋”意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做好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排头兵,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安全底线;东中西部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城乡融合。一方面,努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农村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领域的发展潜力,吸引城市人才、先进技术下乡。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协同发展格局,为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产业协同。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对接,借助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注重与基础产业协同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追求“拔节再生长”;未来产业着力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引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升级,实现“引领向未来”。通过各产业各环节协调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