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投资领域,争议与讨论从未停歇。“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犀利发言再次把香港保险推上了舆论场。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隐藏着“七大坑”,包括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领取有损失、外汇管制等。

  相关话题引发了保险人的激辩,有人认同其观点,认为揭示了港险的潜在风险;也有人质疑其动机,觉得这是对港险的抹黑。那么,这些所谓的“坑”究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还是被夸大的弊端?香港保险到底适合哪些人群?

  经济学家“炮轰”港险

  “在国内,让你购买港险的中介都是骗子。”在近期的一期视频中,郎咸平开场便对港险“火力全开”。其直言,拿到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比如,今年30岁投保,一定要活到100岁才能得到7%的稳健回报率。

  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实际隐藏着七个大坑,具体包括: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退保损失大、不同产品收益差别大、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维权成本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

  其近乎全面攻击的论断,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应。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很多保险自媒体也发视频质疑郎咸平本人的公信力,直言其只是一个“商人”。

  可以看出,郎咸平的质疑基本涵盖了投保前、产品收益、投保后的理赔、资金去向等不同阶段,可以说是对香港保险进行了全盘否定。多位受访专家对此表示,郎咸平提到的关于香港保险七个问题中,有几个确实值得消费者注意,但部分为金融产品的普遍性问题,无需过度担心。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关于外汇管制、提前领取有惩罚等属于金融市场的普遍性问题,而非仅存在于保险市场。余丰慧提到,香港的法律程序复杂,律师费用较高,维权成本较高;至于“提前退保损失首付”,这是许多长期金融产品的共同特点,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此外,有保险销售人士表示,类似“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在内地签署无效”等质疑,也需要多角度分析,疾病保险的拒赔往往源于健康告知不实,而非保险公司刻意不赔;香港保险确实存在语言条款复杂、医疗定义差异等理解门槛,对信息识别能力要求较高。

  对于郎咸平质疑保险代理人佣金高,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直言,香港保单的佣金、转介费过高,这是相较于当下内地保险已经执行“报行合一”之后的对比。把金融产品的佣金披露给公众,都会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

  如火如荼的市场

  尽管争议声不断、无牌中介横行,但近两年香港保险的热度却居高不下。

  “香港保险预期年化收益高达7%”“资产配置避风港”……这类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让不少内地居民心动不已。

  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2198亿港元,同比激增21.4%。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上升6.5%,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28.6%。相当于每3份新单中即有1份来自内地访客。

  就在郎咸平怒批港险“有坑”前,香港保险市场刚刚经历了一波内地投保高峰。

  “月底这几天,感受了一把天天有客户是何种忙碌,同事上午开完会,中午吃两口面包就去接客户安排下午签单了。”透过港险代理人欣欣(化名)的朋友圈,能明显感受到她的忙碌与收获。

  这是因为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很多消费者去赶所谓的“末班车”。

  如此调整背后,是因为香港保险过高的演示收益与实际可实现的回报之间存在差距。香港保监局执行董事(长期业务)吕愈国曾公开表示,近年业界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的竞争愈演愈烈,有个别保险公司以很高的预期回报作招徕,未有充分考虑分红保单当中非保证回报部分的波动性和风险,从而作出过于乐观的回报预测,导致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未能按规定确保投保人有合理机会获得预期非保证回报的情况。

  火爆背后的风险

  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不仅要看到香港保险的高演示收益率,更要看到漫长的兑现周期以及市场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