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手机装的那些“假App”,如何应对此类骗局?
老人们手机装的那些“假App”
44岁的张琳出国3年,回上海发现母亲的账户里少了30多万元,手机里却多了二三十个App,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例如“中国梦”“共富工程”“碳达峰圆梦钱包”“乡基会”。这些App无法通过应用商店等正规途径下载,母亲在上面“投资”,App账户里数字翻了倍,但始终无法提现。
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像张琳一样在父母被骗经历分享的帖子下面“抱团取暖”。被骗的老人中有退休教师、公务员、出租车司机,有的见过世面、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却在晚年陷入骗局。有人试图总结被骗亲属的共性,“都是打工人,没体会过创业的不易,才会做发财梦”,但评论区立马有人反驳,“我妈做生意的,白手起家没日没夜干起来的,依旧被骗”。
张琳母亲的遭遇不是孤例,越来越多刷单返现、冒充客服诈骗开始通过那些“假App”接近老年人。骗子们精通一套能够击破老年人心理防线的话术。有老人醒悟过来后叹息着说,“我一生比较谨慎,没想到还是掉进骗子的圈套里”。
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西红门派出所民警李佳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受骗老人被唤醒,有的只需要几天,多则需要几年。为了保护老人们的财产安全,“事前防范”正在成为民警应对此类骗局的重要手段。
入局
7月9日上午,李佳梁接到附近银行的报案,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拿着一张假卡称能取现400多万元。
他们将老人带回派出所询问,发现老人的手机里有多个涉诈App。她在浏览网页时下载了一个名为“精准扶贫”的App,下载后她被拉入群聊,骗子告诉她,交保险费、邮费680元,就能领取养老补贴的专用卡,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了钱。
了解案情后,李佳梁当场就帮老人删除了“精准扶贫”App。但当他们后来上门回访,发现老人又从网页历史记录里把软件下载了回来。前后两次上门,她的儿子都在家,平时儿子陪着母亲生活,却并没怎么注意过母亲的手机。之前她因手机里的虚假投资股票软件被骗过。为了防骗,儿子只给母亲留下了小额生活费。
民警们发现,直播间、网页弹窗、公众号都能成为诈骗分子向老年人推销App的途径。李佳梁告诉记者,后续骗子可能还会通过入股分红、激活账号等名义诱导老人进行大额转账。张琳的母亲就深陷其中,在国外期间,张琳发现母亲对女儿的生活不算关注,却经常发来可疑软件的注册码,还询问她如何做表格。后来为了“业绩”,她的母亲甚至用她的手机号注册诈骗App。
回国后,张琳发现74岁的母亲整宿不睡觉听“培训”。骗子会利用各种小众软件躲避监管,有家属反映,自己的母亲在“全民K歌”上听培训。在张琳母亲加入的微信群里,五六十岁的老人教七八十岁的老人使用EXCEL表格,用“视频会议”软件参加“培训”,还学会了下载VPN登录服务器在境外的诈骗软件。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民警吴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诈骗分子制作这些软件的成本极低,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分摊到每个的成本只要10多元。有时一个软件就骗一两个人,被发现后,只用几分钟就能让软件“改头换面”重新上线。有些软件制作粗糙,标题和正文字体都不一致;但有些模仿正规投资App界面,很难直接看出破绽。
张琳的母亲是一位要强的退休教师,在职场上不得志,因为“不服老”,把这些虚假投资作为自己的“事业”。骗子也会利用她“想要翻身”的心理,在群里极力吹捧她,称她为“军长”“领导”。
有些老人渴望通过这些软件和社会前沿接轨。北京市通州区公安分局大杜社派出所民警赵雨晨告诉记者,他刚刚侦办了一起案件,一位76岁的老人半夜打车20多公里跑到一个偏僻的产业园附近,准备把箱子里的钱埋在土里,只是为了“学AI”。
民警询问案件时,老人说,自己刷短视频平台时有陌生网友让她扫描二维码,在一个网页上教她“AI”,让她下载假软件做“AI”任务,在相关文章下进行评论就可以获得1元至6元不等的佣金返利。老人尝试后,获得了多轮返利,累计约100元。结果这天老人“抢”到了一个高额刷单任务,要将6万余元现金埋到指定地点领取任务。在民警的耐心劝说下,才意识到被骗。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