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59岁的王桂花在一片“花海”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这个1.3万平方米的鲜花温室中,种满了各色玫瑰:法国玫昂红、荷兰气场玫瑰、英国伊丽莎白……王桂花像往常一样,和工友们在一排排玫瑰丛中穿行,观察着玫瑰们的生长情况,然后选择哪些花应该把枝条压低,哪些花应该把两侧的小芽摘掉,哪些花已经成熟。随着手中剪刀的“咔嗒”声不断响起,一枝枝玫瑰,在她的臂弯里越摞越高。

  接下来,这些玫瑰花被放进周转桶,运送至鲜切花加工车间。车间里,每天有上万只不同品种的玫瑰,经过打刺、分级、包装后,被送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大奎山项目鲜切花加工车间(李太源  摄)

  这个玫瑰温室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大奎山的一片废弃矿区。2022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堆满碎石的荒地,如今,一座温室大棚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对于大奎山的这一变化,业内人士如此形容:老树发新芽。而这背后,正是淄川在走出矿产开采的辉煌后,通过废弃矿坑再利用,寻求资源枯竭转型的一次尝试。

  从单一采矿到多点开花

  如果将大奎山这些变化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多能互补。多能,指的是大奎山矿区依托自身地势、光照等条件,建设的多种能源设施。

  首先是农光互补电站。除了鲜花点缀,大奎山还“长”出了一排排光伏板,不断将太阳能转换成绿色电力。光伏板下的闲置土地,用于农作物种植,由此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

大奎山项目农光互补电站(项目方供图)

  大奎山农光互补电站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3000万元,年发电量约为1300万千瓦时。2025年3月,项目一期完工,已实现光伏装机2.6兆瓦。项目二期将建设8.7兆瓦光伏电站,预计年底完工。

  山坡上还“镶嵌”着两座水库。上水库为人工开凿,库容16万立方米,下水库为已关闭的煤矿采空区坑道,库容5000立方米。二者利用坑道集水作为水源,及一百六十五米的高度落差,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大奎山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方供图)

  为确保该电站建设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项目前期建设了100千瓦试验机组,未来将在试验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装机容量将达到12兆瓦×4小时,年发电量约20万千瓦时。

  除了发电,这些矿井水的温度常年维持在15℃左右,配套1.5MW水源热泵系统,每年可以为大奎山项目1.3万平方米温室大棚提供矿井水余热3.3万GJ。目前矿井水余热只应用到温室大棚中,后期将研究为金城医药生产供热。

  农光互补电站、废旧矿井抽水蓄能电站、智慧热泵站,这些能源设施构建起绿色发展的基础,再加上智慧鲜花温室等耗能设施,大奎山矿区形成了“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

  从前期调研,到项目正式建成,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管林微微已经来过大奎山很多次。在她看来,大奎山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涉及绿色能源应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正转型等要素。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这种综合性横向工作会愈发重要。

  构建能源与产业综合体

  多能互补各要素之间如何协同,是大奎山废弃矿坑再利用能否成功的关键。

  按照规划,大奎山农光互补电站年发电量约1300万千瓦时,抽水蓄能电站正式运行后,年发电量约20万千瓦时。这些清洁电力去向何处?

  为促进大奎山新能源就地消纳,淄川区引进以鲜花为主的高端设施农业。鲜花温室项目一期年用电量139万千瓦时,随着建设规模达到11.3万平方米,园区鲜花产业年耗电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时。

  农光互补电站项目二期绿电主要为鲜花温室供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发电量约为1000万千瓦时,约占鲜花产业总耗电量的80%,可以达到近零碳鲜花产业园的建设目标。按照目前的能源配置,项目一期光伏电上网年收益30万元,但后期随着温室规模扩大,鲜花生产用电量增加,上网收益将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