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强制消费问题多发 专家建议:明确“强迫购物”具体情形消费者可三倍索赔
旅游强制消费问题多发 专家建议
明确“强迫购物”具体情形消费者可三倍索赔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通报了隐瞒购物行程、负团费接待、导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已先后三批共通报48起典型案例,涉及强迫购买自费项目、胁迫购物等多类情形。
受访专家指出,高频次、常态化曝光典型案例,并结合多部门联合整治,显示出监管正朝着精准化、机制化方向深化,旨在形成长效治理格局。当前强制消费行为日趋隐蔽,更多以“软强制”形式出现,如长时间将游客限制于购物场所、不安排其他活动等,以规避执法,因此建议在相关法规或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强迫购物”的具体情形,并探索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旅行团变成购物团
云南众御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团费接待及导游强迫购物案,就是文旅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之一。
该公司组织2名游客参加云南“昆明—大理—丽江6日游”,以每人800元的费用将2名游客全程委托北京恒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接待,费用低于每人1200元的接待成本。
随后,北京恒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委派导游高某为游客提供昆明、大理段导游服务时,高某在大巴车和购物店采取言语威胁手段强迫游客消费。
云南省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对违反《旅行社条例》的云南众御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作出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违反《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高某作出吊销导游证的行政处罚。北京恒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另案处理。
北京市居民李芳(化名)前段时间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今年暑假,李芳报了某地的跟团游。旅游第二天,导游将一车人拉到景区附近一家翡翠店,强制游客购买玉镯。
“导游说不消费够金额就不能回酒店。”李芳回忆道,“当时跟团游广告承诺,交完报团费后不会再交任何费用,没有任何强制性消费。结果实际情况和广告宣传反差太大了。”
“走过的最长的路,是××旅游团的套路。”湖北武汉居民李兰(化名)感慨地说,“即使是花高价报名,也没能逃得过变成购物团的‘铁律’。”
2024年8月,李兰和朋友报名某旅行社的“高品质自由行”,到目的地后相继经历落地被转团、导游带着游客去购物点购物的情况。
“在旅行过程中,导游将我们带到金饰店、玉石店等,每个店不待够两小时不能出去。”李兰告诉记者,她对此次旅行体验非常不满意,回家后就进行投诉,最终旅行社同意退还部分款项。
旅游期间遭遇强制消费已经成为不少游客的痛点。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以“旅游+强制消费”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目前,已有2700多条投诉。
乱象源于商业模式
整治旅游市场强制消费乱象,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
今年5月,文旅部公布2025年首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16起典型案例。
此前,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聚焦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问题,深入开展了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7月,文旅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整治强迫购物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
几乎与此同时,文旅部公布2025年第二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16起,以加大旅游市场强迫购物问题全链条整治力度,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齐晓波认为,文旅部今年如此高频次公布典型案例,并联合其他部门整治强迫购物乱象,主要是因为这类行为严重侵害游客权益、扰乱市场公平竞争、透支目的地城市信誉和形象。
“监管的常态化与精准化正在成为治理文旅市场乱象的主要手段。”齐晓波说,这体现了文旅部致力于净化文旅市场环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的决心正在转化为一套成熟、高效且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