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李思敏: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历史镜鉴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24日电 题: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历史镜鉴
作者 李思敏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朝纳入中国版图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均对新疆地区实施了形式多样的治理,积累了丰富的治疆实践经验,这为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将新疆治理置于国家治理全局的重要位置
新疆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历来具有重要地位。历代中央政权通过军事驻防、屯垦固边等一系列治理举措,不断提升对新疆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唐代设立安西、北庭大都护府进一步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元代设置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强化对新疆的管理,清代前期实行军府制,后在新疆建省,使新疆行政制度实现与祖国其他省份的高度统一。这些措施不仅有效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更充分体现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重视。
纵观历代中央政权两千多年的治疆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西北安全屏障的巩固和丝绸之路经济通道的畅通,都离不开新疆地区的统一安定,新疆与祖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疆工作进行深入审视、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这不仅是对历代边疆治理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形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
将大一统理念贯穿国家治理始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传统,大一统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政治传统之中,成为政权合法性与治理效能的根本体现。历代中央政权在对新疆地区的治理过程中,都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着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核心目标推行各项政策和措施。这种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不仅是中央政权的政治理念,更是新疆民众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政权普遍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始终如一,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并发展“大一统”的思想精髓,治疆方略紧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深远考量。
坚持因地制宜治理原则
历代中央政权在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为内核开展边疆治理,这一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政治文明中“和而不同”“守经达权”的辩证思维。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尊重当地社会习俗、经济形态与文化传统,采取差异化、适配性的治理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与长治久安。这种策略不仅有效降低治理成本,更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权的政治认同。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理念既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则,又兼顾边疆地区的多样性,最终巩固了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统一局面,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重要法宝。这一理念与实践运用,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一治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新时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持续开展经济开发与建设
开展经济建设对巩固边疆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自西汉起,历代中央政权就在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唐代,西域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依托丝绸之路推动商贸繁荣,西域也进一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走廊。清代新疆屯垦走向高潮,清政府在今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大兴屯田,调拨军民屯垦戍边,持续增进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效能。历代中央政权通过持续的开发建设、商贸往来等,不仅强化了中央政权在新疆的主权管辖,更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