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9月24日电(周艺伟)猪小肠经过提取“变身”高附加值生物医药原料,手工卷饼凭借标准工艺飘香海外餐桌,传承百年的木工手艺现身国际市场……在山东,从乡村田野到企业车间,越来越多曾囿于地域的“土特产”,正沿着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稳步走向全球市场。

  “老资源”变“新引擎”,科技赋能链全球

  位于菏泽市郓城县的山东绅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年从肠衣加工作坊起步,曾将肠衣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靠肠衣产品,企业发展有局限性,必须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公司董事长刘建洋回忆说,一次国际展会中,他了解到猪小肠黏膜可提取出用于抗凝血治疗的肝素,市场前景广阔。

  此后,该公司联合高校科研力量,成功突破肝素提纯技术。其低分子量肝素钠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延伸出眼科药产品线,涵盖眼科检查、散瞳、麻醉等全系列滴眼液,实现相关药品的进口替代。

  据刘建洋介绍,公司每年消耗猪小肠约500万根,这一需求不仅拉动当地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还带动周边2000多名农户实现稳定就业。如今,一根从郓城出发的猪小肠,经过肝素提取、药品研发,最终化作畅销全球的低分子量肝素钠和直达医院药房的眼科药品,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串起一条连接中国乡村与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在山东绅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检测。苏亚 摄

  同样被科技“点石成金”的,还有潍坊寿光的玉米。在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普通玉米“变身”为淀粉基热塑复合材料。这种可完全降解的材料,能将高聚物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广泛应用于餐盒、水杯、垃圾袋等日常用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有效方案。

  “我们年加工玉米达400万吨,赖氨酸、玉米淀粉等产品出口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区,2024年出口创汇约5700万美元。”上述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成元介绍说,通过构建“农产品加工-淀粉衍生物-生物基材料”的全产业链,寿光玉米正以“绿色名片”走向世界。

  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本地销售”到“全球布局”,山东以科技为刃,破解乡村产业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的难题。近年来,山东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依托科研院校,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基地,通过“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山东推动建设3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持续稳定支持630名专家,基本实现该省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全覆盖。

  此外,山东还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大力发展主要粮油作物、肉类、果蔬、水产品等全产业链加工,农产品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底,山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1.1万家、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小车间”连“大市场”,集群发展闯世界

  位于聊城市阳谷县的山东佰味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机器自动完成卷饼的上糊、摊匀、起边、揭下等工序,一张张卷饼快速成型。“以前在村里生产,连大型商超的验厂都通不过。”公司副总经理朱志国说,2023年,该公司“拎包”进驻阳谷县阳昇双创产业园,在“助企专员”的精准帮扶下拿下多项国际认证资质,成功打开产品“出海”的大门。

  “阳谷县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全县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成立了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培育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贵民表示,近年来,该县抢抓对外开放新机遇,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9.2亿元,连续六年稳居聊城市第一位。

  阳谷县的实践,是山东以集群化发展破解乡村产业“散、小、弱”难题的缩影。如今,阳谷县的农产品出口公司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当地生产的面点、禽肉、羽绒等产品,成功销往欧盟、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