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刘超英:科技如何让博物馆之城“活”和“火”?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题:科技如何让博物馆之城“活”和“火”?
——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
中新社记者 徐婧

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技术在博物馆的诸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博场所应如何用好科技,需注意哪些风险?技术与历史怎样共生共荣?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历史名城的博物馆体系在科技赋能下的发展之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保护、展示到体验,中国博物馆的科技化之路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刘超英:博物馆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人工记录方式来进行藏品账目的统计和管理,我们将其称为“手工账”。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开始试行将藏品信息录入计算机,但都是基于本馆藏品类别及数量进行设计的博物馆个体行为。北京市文物局组织研发的“京保藏品管理系统”是全国首个以行业管理为目标的藏品管理系统,采集数据项的设定,兼顾了历史、自然、科技、文学艺术等博物馆的藏品特质,在全市博物馆推广使用,减少了各博物馆的研发成本和文物藏品提用的风险。以这本“电子账”为开端,科技手段逐步应用到博物馆工作的各个环节。
21世纪以来,观众借助电子屏幕在博物馆熟悉展览路线、了解藏品知识、做起“寻宝游戏”。近五年,伴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体验逐渐深入人心,从戴上VR眼镜到聆听数字人导览,新技术广泛应用在观展过程中。

中新社记者:数字化展示给观众和博物馆带来什么改变?
刘超英:先进技术手段有利于文化价值的阐释,但如何应用得当是各类博物馆面临的共同议题。
对观众来说,在揭示文物故事、传播保护理念时,得当的三维动画展示、场景复原等科技应用,能够对理解文物有显著助益。
从馆方角度而言,博物馆的收藏品数量和场馆规模有较大差异,本馆的收藏不能完全支撑起全部展览体系,当用文物串联一个时代或主题遇到时间线上的缺环,可用数字化手段来补充,让整个展陈链条复原和完整起来。
如今,智慧化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在博物馆广泛应用,在许多工作环节事半功倍。但在展厅的技术应用中仍要因馆制宜,并坚持文物的主体地位。
例如,沉浸式展厅能让观众获得较强体验感,增加展览的吸引力,但走出展厅时人们能记住什么?这是博物馆要追踪思考的。在我看来,体验之外应搭配更多完整具体的时代背景、工艺信息等,让观众汲取更多知识。
又如,我在博物馆的AI讲解中听到过民间流传的“野史”。因此,博物馆在引入AI技术辅助讲解时应对其筛选出的内容严格把关,并根据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及时更新信息。
总之,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物”始终是博物馆的主角。先进技术是布展的辅助手段,博物馆应在拥抱科技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滥用技术。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