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朔州9月23日消息 巍巍洪涛山,滚滚桑干河,雁门关外古战场,自古英雄多。地处山西北部边陲,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的朔州市平鲁区,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

  在平鲁李林烈士陵园,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雕像跃马提枪、英姿飒爽,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红色精神谱系中最强劲的音符。英雄血染之地始终涌动着向前、向上、向新的澎湃力量。

  八十多年来,革命老区平鲁从山区农牧县转身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再到山西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在平鲁区231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智能化矿山、新能源项目建设正酣,长城古堡油菜花海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数字赋能智慧矿山建设

  “全年生产原煤1.22亿吨,累计发电346.1亿千瓦时,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市的56.5%、51.2%,全省排名双第一。”2025年年初,平鲁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串数字,彰显了这个山西“产煤第一县(区)”的底气与实力。

  平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001”号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诞生地。40多年来,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平鲁扛牢能源保供的使命责任。

  截至目前,平鲁共有24座煤矿,年核定产能1.285亿吨,是山西重要的亿吨级优质动力煤基地、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每天有近30万吨煤炭、8000万度电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出。

  近年来,在山西不断深化拓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构建煤矿智能化全周期标准体系的推动下,平鲁也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在位于平鲁的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集控中心里,巨大的液晶屏显示矿区各个作业面实时监控图像、数据,技术人员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可精准掌握矿区煤炭生产情况。集控中心里,还有多台远程操控设备,通过技术人员的操作,就能控制正在矿区作业的大型运输车辆、电铲、平路机等设备。

  东露天矿总工程师邵宾告诉记者:“集控中心是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能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测、远程干预,为整个矿区的信息互通、安全预警、智能开采提供保障。”

  目前,平鲁正加快传统产业智能、绿色发展,仅2024年就完成煤矿智能化改造4座,实施技术改造8座,煤炭先进产能达到98.8%。

  “绿电”汩汩 “风光”无限

  8月1日,朔州文景氢燃料发动机整车配套项目集中签约暨1500kg/dPSA提纯+45MPa高纯加氢站建设启动会在山西朔州平鲁区举行,这不仅标志着平鲁氢能产业从技术研发迈向产业化应用的实质性突破,更彰显了朔州在能源革命转型中以氢能为支点、重构产业生态的战略决心。

  就在一个月前,总投资10亿元的朔州三一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山西省朔州市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一期生产线建设随即启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能将达2万台,年产值超100亿元。产品对比燃油车,每公里动力成本节省至少1元,减排约0.26kg二氧化碳。”项目签约仪式上,三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平鲁从煤炭大区向新型绿色能源大区转变,坚持“建设新能源示范区”的发展理念,向“新”发力,逐“绿”而行。

  2023年,山西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三一朔州一期单晶硅项目落地平鲁区低碳硅芯产业园,吹响了平鲁绿能产业发展的“冲锋号”。5年内,平鲁将致力于把低碳硅芯产业园打造成国内重要的光伏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建成光伏智能制造世界灯塔工厂。

  当山间的风吹过古长城的烽火台,也吹动风机扇叶不断轮转;当炽热的阳光洒在金黄的油菜花中,也落在矿山复垦区连绵起伏的蓝色光伏板上……近年来,平鲁不仅在光伏产业上“抢跑”“领跑”,还用足用好风光资源——每年300多亿度的外送电力中,风电、光伏等“绿电”占比已达到17%。

  在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壮阔浪潮下,平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明确了“打造新型绿色能源示范区”发展定位,在“延伸煤炭、抓住光伏、优化风电、盯住氢能”上多赛道并行,分别开展低热值煤分质分级利用项目、煤基烯烃项目、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领域先进技术研发……从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开采,到绿色能源全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