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天书”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仇广宇
发于2025.9.15总第120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1939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将一本充满自造词、双关语、谐音梗和古怪知识的小说,展示给自己的资助人哈丽雅特·韦弗。一直对乔伊斯无比信任的韦弗凝视着这部鸿篇巨著,开始感到迷惑,她怀疑乔伊斯可能是“疯了”。这本书,就是乔伊斯花费十七年漫长光阴创作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曾说过,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除了等死,自己已经无事可做。
六十多年之后,比较文学研究者戴从容第一次翻开《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英文版,一开始,她的感觉也是“读不懂”,却被其中的气质深深吸引。读到后来,她看到一个浩大的宇宙在她面前展开,混沌、深不可测。这种感觉,让她想到了作家托马斯·曼在小说《浮士德博士》中提到的一种“关于宇宙的音乐”,那种博大、丰富,包含着巨大生命能量的音乐。
从那时起,以乔伊斯为研究方向的戴从容,决定挑战这本在当时还无人翻译出中文全本的奇书。从2006年开始,她开始对这本书进行翻译和词义详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其添加了4万多条注释。2025年8月,由戴从容翻译、注释的三卷本《芬尼根的守灵夜》终于问世。
在戴从容看来,作为后现代文学的鼻祖,《芬尼根的守灵夜》早就具备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特性,它更适合存在于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正如海外学者们所描述的那样,这本奇书诞生于20世纪,却是属于21世纪的。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感官和语言的新世界。
“迷狂”之书
“大河奔流,流过亚当和夏娃之家,从起伏的海岸,到凹进的港湾,又沿着宽阔回环的维柯路,将我们带回到霍斯堡和郊外。”
这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开头的第一段,也是一个有史诗意味的、正常的小说开头。但从第二段开始,疯癫、奇异的感觉就会不断涌上读者的心头。大量自造词汇、双关语和具备典故意义的词句开始出现。到了全文的第三段,一个全新的单词横空出世:用100个字母拼成的“雷击”一词。在这100个字母中,包含了希腊语、拉丁语等十几种语言中的“雷”“打雷”等词,也包含印度教中天空、雨水之神的名字,以及很多和“雷”有关的信息。
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对所有读者的一场迎头痛击。此后,这部小说的每一页、每一段,都藏着无数这样的谜题,可以说是“无一字不用典”。除了自造词之外,乔伊斯还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融入了无数其他著作的内容。他以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的人类四个历史阶段作为框架来书写故事,还在其中融入了中世纪传奇、基督教文献故事,以及爱尔兰、埃及、印度的神话传说等经典。此外,书中的人名也藏有玄机。作品主人公看起来“似乎”是酒吧老板汉弗利·卿普顿·壹耳微蚵,他的英文名缩写是“HCE”。但实际上,壹耳微蚵只是一个名为“HCE”的主人公的分身。“HCE”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此即人人”(Here Comes Everybody)、“子孙遍地”(Here Children Everywhere)这些词组的英文缩写。
这一切,都让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这个行为本身,变成了一场漫长的冒险游戏。在这本书刚刚诞生的时代,连乔伊斯身边最亲密的人,都会向他抱怨这本书的艰涩。1926年,乔伊斯的好友,曾经多次提携、帮助他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在给乔伊斯的信中提到,他会“再试一次”阅读这本书,但还是“毫无头绪”。乔伊斯的亲弟弟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也认为,这部作品是哥哥在文学之路上漫无目的“瞎闯”,要是他不认识乔伊斯,他根本不会翻开看。从诞生之日起,《芬尼根的守灵夜》就一直伴随着评论界两极分化的意见,有人将它斥为低俗的疯人呓语,也有人将它视作天才之作和灵感的集合体,值得终身反复阅读。
隔着语言和文化的鸿沟,翻译这样一本奇怪而疯狂的巨著,自然是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困难的事。虽然这本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彻底完成的时候,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却因为难度太高,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连翻译了乔伊斯的另一本“天书”《尤利西斯》的翻译家文洁若,在翻看了《芬尼根的守灵夜》后都认为,这是一本不可翻译的书,她也只尝试翻译了一页,便宣告放弃。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