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民歌迎丰收(经济聚焦)
民歌,诞生于广袤田野之上,是广大劳动人民质朴动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众多民歌中,丰收的旋律总能勾起人们的心弦,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一代代农民的朴实、辛勤。这些从劳动生活里流淌出的美丽音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的是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歌唱丰收的情感。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经典民歌背后有着越来越多新故事。
秋分将至,又迎一个丰收节,又是一年丰收季。在田间、在果园、在渔场,飞扬着收获的欢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分赴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倾听劳动人民在丰收之际的喜悦与期盼。
——编 者
黑龙江饶河——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本报记者 郭晓龙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乌苏里船歌》
清晨5点,乌苏里江浸在淡青色的薄雾里,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黑龙江饶河码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鱼鲜。岸边,渔民们有的扛着连夜修补的渔网,网眼还沾着未干的江水;有的弯腰搬运装满鱼饵的木桶,木桶碰撞船板发出“咚咚”声响;还有的仔细检查着船用引擎,确保万无一失……
“开船咯!”年过六旬的老把头尤双喜吆喝声洪亮。渔网“哗啦”撒向江中,溅起一片银亮的水花。两个小时后,随着渔网收紧,肥硕的鲤鱼、通体青色的鳌花鱼在网里翻腾。
丰收的喜悦不只在江上,岸边的赫哲文化传习所同样热闹。赫哲族姑娘们正手持鱼纹鼓,模仿撒网、捕鱼的姿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表演“鹿神舞”。
“丰收市集”的摊位上摆满了刚捕捞的鲜鱼、真空包装的鱼干。赫哲族姑娘浦秋雨举着手机直播:“这是咱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干,传统工艺晾晒,肉质紧实……”
镜头里,渔民们忙着打包、贴快递单,快递车旁堆满箱子,即将运往各地。“去年靠电商,我家收入翻了番!”浦秋雨笑得格外灿烂,“不仅要让饶河的好鱼‘游’向全国,还要让咱赫哲族的捕鱼文化‘走’出去!”
尤双喜看着热闹的景象,感慨地说:“以前鱼卖不出去发愁,现在靠电商都抢着要。丰收节,过得一年比一年有滋味!”
山东临沂——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本报记者 王 者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
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仓
——《沂蒙山小调》
“你看这个谷穗长得饱满,颜色金黄,拿在手里沉甸甸。”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黄庄村的谷子地里,种植户李尊营正俯身查看谷穗的成色,指尖稍一揉搓,金灿灿、圆滚滚的小米粒便蹦跳出来。
孙祖小米不仅受当地人喜爱,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产业跨村联建,孙祖镇成立12家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了6处小米种植基地。截至目前,沂南全县小米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总产量高达2000余吨。
小米产量大幅提升,如何卖个好价钱成为增收的关键。去年,黄庄村成立米香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小米标准化种植,实行统一选种、统一管理。
“农户自己卖米,价格没有保障,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每斤能多赚一块多钱。”李尊营对此深有感触,“随着大家对品牌越来越重视,好小米正做成大产业。”
步入临沂国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清理、碾米、筛选、包装……一台台机器轰隆隆运转,工人们忙碌着打包、装车,当地的小米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目前,沂南县的小米不仅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粮”,更发展成一项特色支柱产业。
湖北洪湖——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本报记者 吴 君
洪湖水啊,浪打浪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