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www.chinanews.com.cn/part/cns_public/154/videojs.css?v=2022">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www.chinanews.com.cn/part/cns_public/155/video_self.css?v=2022">

  中新社成都9月13日电 题:东西方观众会为何种电影共情?

  ——专访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金熊猫奖嘉宾侯赛因·法赫米

  作者 贺劭清 和晶

  以“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为主题的第二届金熊猫奖12日至13日在成都举行。本届金熊猫奖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评,共征集作品5343部,其中,国外作品3910部、占73.2%。

  全世界有上千个电影节和电影奖,金熊猫奖有何不同?电影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东西方观众会为何种电影共情?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金熊猫奖嘉宾侯赛因·法赫米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视频:【东西问】侯赛因·法赫米:东西方观众会为何种电影共情?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球有上千个各种各样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金熊猫奖有何不同?

  侯赛因·法赫米:电影是不同文化的具体呈现。电影的奇妙之处在于,能让观众走进角色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悲喜。

  无论是制作一部电影,还是观看一部电影,都是一次绝妙的文化体验。相比展示最新电影工业技术,金熊猫奖更侧重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

  在金熊猫奖有关活动期间,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看到不同的文化。通过电影这样一个奇妙的窗口,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了解其他文化、其他国家,也更了解人本身。

  当今世界,商业类型片随处可见,因为这样的电影可以创造利润。但同样需要非营利性质的电影文化交流活动。我从8岁起就热爱电影,渴望投身电影行业,而金熊猫奖给予我们这样的热爱电影者交流的机会。

  此外,金熊猫奖以大熊猫为名,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我觉得大熊猫蕴含一种亲切感,让我愿意参加金熊猫奖的活动,关注它的动态。

  金熊猫奖未来的发展及进一步完善,主要取决于主办方。但就目前看来,它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025年9月12日下午,70余位出席第二届金熊猫奖的中外嘉宾走进成都都江堰熊猫谷,参与金熊猫奖配套活动“我与熊猫面对面”参观活动。陈选斌 摄.jpg

  中新社记者:电影及电影节如何促进埃及与中国文明交流互鉴?

  侯赛因·法赫米:虽然埃及、中国发展轨迹不同,但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明。在电影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各类合作,无论是合拍、发行还是新技术的应用。

  如今,因为有字幕,语言已不再是埃及、中国人民了解彼此电影的难题。即便一个汉字都不懂,看中国电影时,我依然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能开怀大笑、享受其中,也会为剧情紧张、落泪。电影画面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甚至传递的情感比语言更丰富。

  我推动了开罗国际电影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我们派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前往中国交流,学习中国经验;同时我们也接待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嘉宾,让他们在开罗国际电影节了解我们的运作流程与方式。

  当然,埃及、中国在电影交流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远不止于此。开罗国际电影节会举办中国电影周,让更多埃及观众接触中国文化。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很快,中国影片成为开罗国际电影节的常客,赢得越来越多的埃及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