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2日电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之际,由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影发现纪实传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院联合承办的“纪录片科普视听融合传播学术研讨活动——科学纪录片《西拉沐沦》IP价值与融合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图

  作为一部聚焦生态系统的科学纪录片,《西拉沐沦》于“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片历时三年拍摄,以“河流为脉、生态为魂”,不仅系统呈现了西拉沐沦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地理风貌与物种多样性,更通过微观视角解构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科学规律,让观众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读懂生态保护的深层意义。

  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剖析科普内容创作、总结多平台传播中的实践经验,让优质科普内容更广泛、更高效地触达公众,助力提升全社会生态科学认知。与会学者、科研专家、纪录片专家等嘉宾,与创作团队围绕四集生态纪录片《西拉沐沦》展开了深度研讨,从生态、科学、艺术、传播等多维度解码作品创新实践,为科学纪录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的方向。

  以“两山理念”审视《西拉沐沦》IP的生态价值

  科学纪录片是连接生态保护与公众认知的重要纽带,《西拉沐沦》以影像为载体,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具象化,其生态价值得到与会嘉宾高度认可。

  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会长孙苏川表示,科学纪录片是连接科学与公众、自然与文明的重要桥梁。这次研讨会希望搭建“产学研用”的交流平台,汇聚媒体、学界、产业界的智慧,从IP开发、融合传播、科普价值转化等维度,提炼可复制的方法论,探讨科学纪录片如何适配新媒体生态,找到让科普内容“既传得开、又留得下”的路径;让科普视听内容真正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表示,本次研讨会希望能拆解《西拉沐沦》从IP开发到融合传播的成功逻辑。以这部作品为起点,凝聚多方力量,让科学纪录片既能以严谨的内容传递生态知识、践行“两山理念”,又能借全媒体之力触达更广泛受众,真正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许秀中表示,这部作品呈现了国际大片的水平,从地市融媒体机构发起并且执行是非常难得的。要把这部影片的IP价值扩大化,首先在于细化下去,将优质内容不断地拆解,才有助于继续延伸延展。同时在全媒体时代,我们也要借助短视频化的传播模式,使纪录片IP的价值得以扩大。

  提升《西拉沐沦》IP艺术价值: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艺术是《西拉沐沦》打动观众的关键,该片通过视听语言创新与叙事结构优化,将生态之美与人文思考融合,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情感共鸣中深入人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原副总监张广义表示,《西拉沐沦》这部作品既实现了镜头与内涵的完美,也表达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统一。其IP开发不能局限在区域内传播和运营,而是要跨界,真正形成融合,做到西拉沐沦大流域的共通,把旅游、文化、商品,都汇聚在一个共通的精神符号之下,这样才有助于IP价值的扩大与延续。

  首纪协科学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力表示,《西拉沐沦》的选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创作者能选择这一题材,这在国内本身就是非常有勇气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国外被称为“蓝筹纪录片”,需要资本、时间、人力等等非常大的投入。很高兴这部作品在细节挖掘和故事和描述上又进了一步,并且把生态意义融进在故事里,没有向观众灌输,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挖掘《西拉沐沦》IP中的科学价值:助力绿色发展

  科学是《西拉沐沦》的核心支撑,该片以长期科研数据为基础,将复杂的生态学原理转化为通俗影像,为公众理解生态系统、践行绿色发展提供了专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