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全液冷超充站、工程建造机器人“6S店”等新技术加速从展厅走向街头,转化为支撑城市运行的“实物工作量”;AI通识课进校园、智能医生机器人进家庭的“投资于人”实践,让科技扎根民生、培育未来潜力;智能花园小屋、零碳社区、AR活水沙箱等绿色技术则深耕低碳领域,为生态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在首钢园探访发现,2025年服贸会上,一系列前沿科技与实践成果集中涌现,从技术落地、民生赋能到绿色转型,多维度激活发展新动能,构筑起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技术催生“实物工作量”

  在服贸会7号馆华为数字能源技术展厅内,一座全液冷超充站吸引了新能源汽车车主驻足咨询。“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加速,我们聚焦关键技术迭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传统充电桩普遍采用风冷散热模式,依靠风扇带动空气流动带走设备核心部件产生的热量。然而,这种散热方式存在明显短板,影响充电稳定性与设备使用寿命。

  针对这一行业难题,华为创新研发并应用了全液冷技术。通过液体介质高效传导热量,散热效果显著提升,不仅能有效避免杂质渗入带来的故障风险,还能确保充电桩在高负荷运行下仍保持功率稳定输出,大幅缩短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长,进一步提升车主充电体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项新技术已从展厅走向城市街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物工作量”。目前,华为全液冷充电桩已在北京南站、北京站等客流量密集的交通节点建成投用,为城市充电网络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转至服贸会8号馆北京建工展区,北京市首个工程建造机器人“6S店”正式亮相。在室内展馆,观众透过“6S店”沙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如何像选购汽车一样买卖、租赁、定制各类工程建造机器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6S店”绝非简单的设备交易平台,而是覆盖“销售交付、配件保障、售后维护”全流程,并延伸至“人员能力提升、方案顶层设计、现场落地执行”的一体化服务枢纽。“这意味着智能建造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能直接对接工程项目需求,快速转化为实际施工能力的‘生产力工具’,为形成‘实物工作量’提供全周期保障。”

  移步室外展区,十余台工程建造机器人的零距离展示,更让智能建造的“效率革命”与“精度突破”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具象化力量。智能模板加工机器人能将模板加工误差精准控制在0.1毫米内,彻底改变了传统工地“粗放式”施工的局限;与之配套的3D打印设备,可在72小时内完成异形构件制作,既能大幅缩短工期,又能为城市更新中“老建筑改造”“复杂构件替换”等难题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这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建造逻辑的变革。”北京建工科技质量部副部长杨震卿的评价,点出了“6S店”的深层价值——它通过重构建造流程,让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工程建设全周期,使城市更新不再受限于传统人力、效率瓶颈。如今,工程建造机器人“6S店”正以技术成果与“实物工作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投资于人”实践

  “你是一名诗人,我想写一首有关花儿的诗,要求五言绝句,请帮我创作。”昨日下午,一场特殊的人工智能互动课堂亮相服贸会10号馆。展馆中央,8名来自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坐在书桌前,在信息科技教师赵鹥的带领下,在对话框中输入指令,学习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

  从本学期开始,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正式开启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我们使用飞象星球研发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产品,带领学生从体验、感知AI科技开始,逐步学会组合应用AI工具。”赵鹥介绍说。在模拟课堂上,赵鹥讲解“以文生文”“以文生图”“以文生音乐”“以文生视频”等功能,并带领学生操作。他说,自2022年AI技术迅速兴起以来,学校科技社团便引入AI通识课程。如今,学校全面铺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AI教学,本质上是一场‘投资于人’的长远实践。学习AI不仅是掌握一项新技能,更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培养他们适应新技术、运用新工具的能力。当科技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创新的热情便会被进一步点燃,而这种内生动力,正是未来社会发展最宝贵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