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宇燕:自由贸易,无问东西
中新社北京9月9日电 题:自由贸易,无问东西
作者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五千多年锤炼而成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的许多思想与其他国家或文明的思想具有很高契合度,同时又有鲜明的独特性。
开放进步的文明史观,本应是东西方的共同愿景。但对一些珍贵的人类文明成果与常识的背离,给当今世界带来重大挑战,典型示例就是漠视“互利共赢”这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经济学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叫作“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其含义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得到改进,同时没有任何人的福利受到损害,这个社会便实现了福利改进。当不存在进一步福利改进的空间,即有些人的福利改进必须以其他至少一人的福利受损为条件时,该社会便达到了“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由于有人受益、无人受损,“帕累托改进”在经济学上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能否实现“帕累托效率”也就成为评判政策或规章制度优劣的主要标准。显而易见,实现“帕累托改进”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穷尽所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进而达到“帕累托效率”。
但这些从孔子思想的角度来看还不足够好。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仅自己获得发展和提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自己与其他人一起发展和提升。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立”与“达”,以别人的“立”与“达”为前提条件。
比照“帕累托改进”概念,中国学者赵汀阳先生创造了一个概念——“孔子改进”(或称“孔子改善”)。与“帕累托改进”相比,“孔子改进”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因为这一概念强调自身发展一定是与其他人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连在一起的。作为进一步延伸,“孔子效率”可被定义如下:一个社会穷尽了所有“孔子改进”可能性时所达到的状态。
实现“帕累托改进”和“孔子改进”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便是自由贸易。在《国富论》中,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详细阐释了基于不同产品生产率高低形成的分工与交换,以及这种分工与交换带来的巨大“贸易利得”(gain from trade)。后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丰富了斯密的思想,为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在历史上某些时期,中国曾奉行闭关锁国、自我封闭政策,但总体来看,自由贸易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并占据主流。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两部重要文献,一部是刘安等编写的《淮南子》,另一部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在这两部文献中,作者都意识到,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和交换,能使各参与方获益。在他们眼中,生财之道或经济增长,即所谓“货殖”,在于“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用我有的东西换我没有的东西,用我丰富的东西换我稀缺的东西,用我擅长生产的东西换我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其结果便是互利共赢,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鉴于刘安、司马迁的想法与斯密、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如此接近,可以将中国古人清晰的自由贸易思想概括为“刘安—司马迁定理”。

对于国家、群体乃至个人而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已在人类文明史中得到证明。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孔子改进”与“刘安—司马迁定理”,再加上作为西方古典经济学主脉之一的分工贸易理论,代表了开放进步的文明史观,并为人类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