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城市边缘的乡村里开起了很多咖啡店。相比于市区里装修精致的独立咖啡店,或是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连锁咖啡店,“村咖”生长于乡间,依托乡间原始的风景与环境,有的由山顶的土房改造而成,有的藏在村边的小院里,有的就在长城脚下……

  曾经热衷Citywalk的年轻人,现在更青睐驱车上百公里打卡“村咖”。据相关部门调研统计,截至今年2月,北京共有“村咖”209家,纳入统计调研的咖啡店年接待游客361.5万人次。火爆的“村咖”成为乡村发展的一种新业态。

  放松之地

  看看风景 也尝一下咖啡

  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林同也热衷于和朋友在周末去探店。不同于曾经的Citywalk,她和朋友现在更热衷于往北京城郊的村子里跑。手作市集、咖啡店、民宿,在她看来,现在的村子跟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驱车上百公里去喝一杯咖啡,对她和朋友来说是一种短暂逃离城市生活的放松方式。

  跟林同一样,去郊区游玩,肖灿也会偶遇各种“村咖”,有时会选择进去坐坐。“去看看风景,也尝一下咖啡。”肖灿住在房山区,开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长流水村的“鄉野咖啡”她去了三次。

  去年9月,她第一次在直播上看到了这个特别的咖啡店,画面里是特别古老的土房子,有能看日落、俯瞰山谷风景的山顶,和一个很多人打卡的立在山边的超大椅子。除了咖啡,这里还提供美式烤肉和比萨。“有草坪、古树,可以搭帐篷,很特别,感觉那儿是个很放松的地方。”一路上都是盘山公路,有些路段只能过一辆车,“当时有村民或者工作人员在附近指挥,往来的车需要错开。”很多骑行者把这里当成驿站,在山顶休息。

  随性而至

  风格大多与本土环境融合

  去年年底,林同和朋友来到延庆区的一家小院咖啡店。即便是冬天,她仍被进入小院后的宁静、安逸所感染。院子中央一棵高大的李子树,院内铺满了干净的鹅卵石,两间平房被刷成了浅色。

  这家位于延庆区康庄镇马营村的咖啡店名为“在不coffee”。

  前年,为了养狗,店主莉莉和朋友在村子的边缘租下了这个院子。有来小院玩的朋友说院子不错,为什么不考虑做点经营?

  有朋友提出可以卖点咖啡和简餐,这一下子说进了莉莉的心坎里。一直以来她都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虽然我不是很懂,但自己很喜欢喝,也喜欢在咖啡馆里安逸、舒适的感觉。但年轻时无论金钱还是时间都无法让我达成这个愿望。”

  用莉莉的话说,小院陆续经历了将近一年“磨磨蹭蹭”的装修。装修的同时,她去另外一个朋友的咖啡店里学习了不到一个月的咖啡制作,“加上一直出去喝,慢慢研究”。去年五一,“在不coffee”正式开始营业了。

  装修过程并没有复杂的设计,莉莉和朋友维持了院子原有的状态,咖啡店里用餐区的旁边就是莉莉的房间。院中央那棵高大的李子树,成了小院的亮点之一。到了李子成熟的季节,来到小院喝咖啡的人可以随意采摘带走。小院的很多摆设、装饰都是莉莉和朋友逛街时遇到就买回来,“就这样一点点添置,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不coffee”所在的马营村靠近野鸭湖景点和官厅水库,除了冬天,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有不少游客光顾。“在这边看落日,风景特别美,每个季节都挺好看,冬天雪后白茫茫一片,很像‘流浪地球’的场景。”莉莉告诉记者,因为位置在村边,来往游客也不会扰民,但也因为位置原因,小院的租金要比村里其他房子高一点,加上村里陆续开了一些民宿,租金也因此涨了一些,一年三万左右。

  位于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的“也行咖啡”有自己的特色。咖啡店有着“咖啡+饮品+甜点+体验空间”的综合定位。店主林丽是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2018年前后,她和丈夫来到桃棚村租住,开始了乡村生活。2020年他们将厨房改成了咖啡店,房子刷上白色,配上红色的瓦,院里摆上橙色的椅子,“也行咖啡”应运而生。

  林丽说,“也行”两个字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包容、随性”。“生活当中我们也比较喜欢这么说。”跟莉莉一样,最初来到村里,他们并没有开店的打算,林丽的丈夫热爱咖啡,咖啡店也只是一个“开着玩”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