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到“串串房”,退租何其难
调查动机
前不久,“男子6万月租住进甲醛房”登上热搜。据公开报道,当事人马先生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租下每月6万元的房子,入住两个月后出现身体不适,经测试甲醛超标2倍。但房东、中介则称房子多人住过,不存在甲醛问题,房东拒绝沟通退押金。
记者致电当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相关负责人回复称,该事件发生后,属地街道、派出所对房东和租客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有近2.6亿租房人。一次次的“串串房”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心。
“串串房”为何频频出现?租客维权面临哪些困难?相关乱象该如何整治?近日,记者深入租房市场对此进行调查。
“入住不到一个月,全家咽痛、眼痛,经检测发现出租房甲醛超标两倍多,退租却要被扣光4.8万元!”
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在北京工作的冯先生回忆起2023年的租房经历仍心有余悸。当时,他通过中介租下某小区三居室,交房后因甲醛浓度远超国家标准要求退租,却被中介以“扣39天房租+双倍违约金+不退中介费”相要挟。前不久,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维权拉锯战终于落下帷幕,法院判决帮助他追回了损失。高兴之余,冯先生坦言:“为了健康讨个说法,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计数。”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住房租赁市场规模扩大,被称为“串串房”的问题房源屡见不鲜——这类由炒房客低价收购后,用劣质材料快速装修的房屋,因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被租客称为“隐形健康杀手”。而当租客发现问题要求维权时,常遭遇检测报告造假、责任相互推诿、投诉渠道不畅等多重阻碍,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甲醛超标中介拒不负责
2023年9月,为给新生儿营造宽敞空间,冯先生通过中介租下一套三居室,“看房时觉得装修新、采光好,没多想就签了合同,押一付三加中介费共付了4.8万元”。
入住前打扫时,冯先生和家人频繁出现咽痛、眼痛症状,且房间异味迟迟不散。冯先生自行购买试剂盒检测发现甲醛超标,随后委托CMA机构(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房间甲醛浓度分别达0.15毫克/立方米、0.17毫克/立方米。而根据相关规定,一类民用建筑工程(住宅、医院、学校教室等)室内空气甲醛的限值为0.08毫克/立方米。
当冯先生提出退租时,中介态度骤变:“要么我们找人除醛,要么你承担39天房租+双倍违约金,中介费一分不退。”更让他愤怒的是,中介虽指定复检机构出具“达标”报告,但该机构却被查出资质存疑。
维权中冯先生才发现,该中介同时注册了“房产经纪公司”和“房屋租赁公司”两个身份——签约时用经纪公司名义,装修托管却用租赁公司身份。“这就导致合同里根本没写他们该对装修质量负责,投诉难以成功。”
直到今年2月,法院一审判决,中介扣除39天房租后,退还中介费、押金,并赔偿检测费、搬家费及一个月违约金,金额与冯先生支付的4.8万元基本持平。中介不服,提起上诉,理由是“看房时没闻到味”,而甲醛作为无色气体,低浓度下仅凭嗅觉根本无法察觉。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判决中指出,中介明知房屋可能存在甲醛问题却隐瞒,已构成违约。”冯先生拿出判决书感慨道,“可普通人哪懂这些套路?若不是坚持起诉,恐怕只能认栽。”
冯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2024年8月,江苏的马女士同某房产中介平台下属公司与房东、中介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马女士以押一付三的方式向房东支付了8000元租金,并向中介支付了600元中介费。“屋内家具基本上是房东的,我只进行了少量的个人添置,比如小的塑料柜子,还有些宠物用品。”
入住一个月后,马女士发现自己总是提不起来精神,家中的宠物猫入住后也有明显的烦躁症状。马女士向记者回忆道:“起初以为是工作过于劳累,直到自行检测发现屋内甲醛含量超标,才意识到问题根源。”随后她开始与中介和房东协商,平台客服表示不认可自行检测的结果,但可以支付除醛的碳包费用来解决此事,马女士没有接受该建议。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