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亿恒力的三次顺势与三次逆流
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左宇坤)在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梯队里,有一个名字稳居榜单前列,却鲜少占据媒体头条。相比于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巨头,它更像是一艘静默航行的巨舰,近乎隐形地穿梭于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带。
它就是恒力集团。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恒力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第3位,仅次于京东和阿里巴巴。这也是其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次拿下榜单的探花之位。
恒力的体量是什么概念?8715亿元的营收,比位列榜单第5名的比亚迪和第172名的蔚来加起来还要多;官网显示其员工达21万,排名榜单第6名的腾讯员工则为11.21万。因此,有人形容恒力为“平时没有多少人提起,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霸”。
恒力背后的“学霸密码”,结合了“顺势转身”和“逆流而上”的智慧。

三次顺势转身
恒力集团的官网介绍里,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全产业链的布局规划:恒力集团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原油—芳烃、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聚酯(PET)—民用丝及工业丝、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纺织”的完整产业链。
能把“一滴油”变成“一件衣服”不难,但从最初端的原材料原油,到最末端的消费者衣柜都是自己家的,恒力集团的产业链之完备实属罕见。
恒力的进阶之路中,第一大跨步是1994年,集团创始人陈建华、范红卫夫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369万元购入镇办企业原吴江化纤织造厂,成为吴江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在那个年代,三百万不是个小数目。曾经因家贫无奈辍学的陈建华,是靠收废丝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始终被写在工厂的显眼位置。
仅用一年的时间,夫妻二人完成了工厂的起死回生。1995年,公司盈利突破1000万元;到了1996年,更是翻倍增长至2700多万元。
但即使规模再庞大,恒力也只是一家纺织企业,属于产业链的下游。彼时,中国纺织化纤产品还被低质、低价的标签禁锢,自己的纺丝产能不足,高端纺丝更是完全依赖进口,长期被外企抬价刁难。
陈建华夫妇意识到,只有不受制于人,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于是在2002年,恒力迈出第二大跨步,从下游织造向上游化纤生产挺进。
2002年,陈建华瞄准了以绸都盛泽为中心的纺织产业基地,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期项目便投资22亿元,开始了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斥资拓展产业链,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的恒力,再度成为全国化纤行业的领跑者。
但挑战还没有结束。PTA(精对苯二甲酸)作为连接石油化工和化纤纺织这两大产业的重要枢纽,在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但受技术、环保等因素制约,我国PTA产业成为聚酯产业链上严重缺失的竞争环节,2005年前后对外依存度高达51%。
2010年,恒力迈出了第三跨步——挺进石化产业,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奠基。没有电、没有水,手机没有信号,只有一座山、一片海、一条小路,陈建华和员工们一起在工地上吃住,一期项目于2012年成功投产。
2019年,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这是我国炼油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开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为保障我国纺织、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做出贡献。
从倒卖废丝到打破国际垄断,恒力集团的崛起之路,正是一部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史。

三次逆流而上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是陈建华常讲的一句话。纵观恒力集团的发展过程,除了跟随时代需求的顺势而为,有几次“逆流而上”的关键操作也不容小觑。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