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的敲击声在北京密云的一处培训基地此起彼伏。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技术咨询顾问李永旺手持瓦刀,正在向围成一圈的青年工匠们展示砍砖。只见他手腕轻转,砖屑飘落,砖头在精准的敲击下逐渐呈现出精确的角度。李永旺说,“这行当讲究的是规矩(方法),从选砖到码垛,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这个场面出现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物局联合开展的“京津冀青年匠师(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师)培养项目”中,2023年至今,三地文物局已经举办了3次联合培训,共有100余名京津冀三地一线优秀青年匠师参训。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文物工匠的流动日益频繁,业务交织程度也越来越深。不同地区的青年工匠根据当地文物的特点,其技术特点存在不同,经过名师面对面培训和互相交流补齐短板,提升了京津冀地区工匠的整体专业水平。

  北京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青年匠师培养可推动三地文物修复师技术互通和资格互认。培养项目的未来价值,不仅在于培养技术精湛的修复人才,更在于构建人才、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

  取长补短

  三地联合培训青年文物工匠 核心原则与法规高度统一

  “你看这榫卯拼接的角度,官式做法讲究‘严丝合缝’,差一毫米都不行。”在京津冀古建青年工匠培训的实操现场,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研究馆员李永革正俯身指导青年工匠调整木构件的位置。

  京津冀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北京有故宫、天坛,天津有独乐寺、千像寺造像,河北有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把三地的古建保护绑在了一起。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物保护,说到底得靠“能工巧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让三地的文物修复人才“拧成一股绳”,从2023年起,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连续办了3场“京津冀青年匠师培养项目”,100多位来自三地一线的青年工匠,都在这个课堂上“充了电”。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中,由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为三地学员提供标准化修复工作台,提供陶瓷、书画修复的标准化实验室;由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承担理论授课与高端设备共享(如木材含水率检测仪、光谱分析仪),提供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等四作的实操所需材料及场地。

  京津冀三地联合组建“文物修复专家资源池”,既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国家级官式古建筑技艺传承人李永革,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油漆作技师、西城区油作非遗传承人李海先,北京建筑彩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传承人李燕肇,也有高校教授,如河北东方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文物系教授高桂林,还有一线技术骨干,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研究馆员宋晖等。

  培训项目采取“理论授课+实操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正成为全国文物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杆范式。

  作为古建筑修缮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永革全程参与了三次培训的策划与教学。他还盯着学员操作,“见着做得好的,当场就夸;瞅着操作走样的,立马手把手教——工具怎么拿才稳,工艺细节怎么抠才准,这些都得在实践里慢慢渗透。”

  培训内容里既有文物保护法解读,也有国家文物局修缮标准这些理论“硬课”。在李永革看来,文物修复不能“各吹各的调”,得照着文物保护法和国家要求走,无论在何处,这些都是“共性”内容,因此首先要让青年工匠扎实掌握“共性”知识。“培训不是北京讲一套,天津、河北各讲一套,修复的核心原则与法规高度统一,这是京津冀三地工匠能坐在一起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