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电(记者 左宇坤)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但能源转型也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折,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老工业城市如何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各地如何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转型之路?8月21日,绿色中国“2025淄川对话会”在山东淄博淄川区举行,政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共聚一堂,围绕“能源转型如何赋能地方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在大奎山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中,废弃矿坑“挖”出浪漫花海,曾因煤矿关停而沉寂的矿区通过能源转型焕发新生。从淄川到全国,各地正基于自身禀赋探索独特的转型路径,点燃能源转型的绿色引擎。从论坛上的观点碰撞,我们得以感受这台强劲引擎正在驱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图为温室大棚中的玫瑰花。李太源 摄

  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大奎山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打造了全国矿区‘能源+产业’高效综合利用的‘淄川模板’,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鸿智说。

  图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鸿智致辞。李太源 摄

  淄川作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抢抓列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探索成长型试点区县的重要机遇,深入推进能源转型和产业低碳发展。刘鸿智表示,淄川区将总结用好大奎山多能互补项目建设经验,充分利用废弃矿山、荒山等闲置土地,创新示范、发展抽水蓄能,抓好花能互补、农光互补、矿井水综合利用等能源项目建设,推进“光储氢热”一体化新能源项目发展。

  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可持续转型和废弃矿山治理结合

  “淄川当地政府和企业在大奎山创造性地把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可持续转型和废弃矿山治理结合起来,是一次极具创新的实践。”能源基金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执行主任王志高说,大奎山模式需要政策创新,需要平衡修复与利用、治理与开发,如果得到推广,将对中国和全球废弃矿山治理做出巨大贡献。

  图为能源基金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执行主任王志高致辞。李太源 摄

  王志高表示,大奎山过去是煤矿,输出化石能源;今天变成了太阳能、环境热能(热泵)的产销者。本地的光伏、环境热能最大限度地在本地消纳、存储,降低了花卉生产成本;花卉生产销售所创造的现金流,又可以支持矿山的生态修复和开发;花卉产业、矿山修复和开发,都创造了就业,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形成良好闭环。

  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和构建有效竞争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和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是‘能源安全新战略’叠加‘双碳’目标下的能源政策主要着力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文科表示,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和构建有效竞争市场体系正为“十五五”能源转型发展和产业深度绿色低碳转型增添新动力。

  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文科作主旨演讲。李太源 摄

  在韩文科看来,中国将在“十五五”期间继续迎接挑战,大力推动“双碳”和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根据“双碳”1+N政策体系的相关部署和“十五五”期间的阶段性任务,能源转型和产业低碳发展将持续解决经济结构偏重问题,继续解决能源结构偏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