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观察:“制造大省”浙江“变革重构”创新密码
杭州8月27日电(柴燕菲 奚金燕)长三角被视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当新一轮产业周期叩响大门,经济大省如何“开路”?观察到,以“制造大省”闻名的浙江,正开启一场新的系统性变革。
今年以来,浙江将“创新置顶”,瞄准人才、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要素,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推动企业、平台、高校“同向发力”,共同撬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突围: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溢价”
开年之际,deepseek的全球出圈,“杭州六小龙”的全民热议,让浙江站在了新的风口之上。
曾几何时,浙江作为“制造大省”,一度面临成长的烦恼:传统产业占比高达60%,不少企业仍未摆脱“多模仿少创新、重制造轻研发”的桎梏。
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持续加剧,越来越多浙江企业深刻意识到,唯有创新才能构筑起真正的“护城河”。
今年上半年,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王冕跑遍了湖州各大化纤企业,只为寻找一种直径0.4毫米、能承载22瓶500毫升矿泉水重量的细线,以满足汽车空气悬架对核心部件囊皮的严苛要求。
王冕表示,过去,空气悬架等相关核心技术被国际巨头掌握,国内的新能源车企采购时不仅需支付高昂费用,还常陷入一货难求的被动境地。
“2021年我们成功实现空气悬架量产,价格比进口降低了50%。”王冕说,早期研发是在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近三年团队则在探索从“有”到“新”的突破。
这是一个缩影。为加快破解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今年以来,浙江省委对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部署,经信、科技等部门迅速跟进,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
今年上半年,浙江工业经济创新“含金量”持续刷新: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5.7%、65.2%、47.3%、43.3%。
链条重塑: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基础研究是创新链的起点,更是打通整个创新链条的“关键密码”。
为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浙江瞄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加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着力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体制机制。
何为概念验证中心?浙江大学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邵明国受访时表示,技术创新链通常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五个阶段。其中,概念验证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能将高校实验室里的创新概念、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初步显现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产品、服务、系统)雏形,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
“70%的硬科技创新源头在高校,然而一项先进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培育期。”邵明国坦言,这个转化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靠技术团队或者企业自身往往难以完成。

2022年10月,浙大控股集团联合浙江大学发起设立浙江首家概念验证中心,两年来累计筛选入库项目247个,立项概念验证项目28个,成功产业化落地项目22个,立项项目产业化率达78.6%。如2024年初推出的磁共振系统射频线圈装置,短短半年就获得了612万元的订单,更吸引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采购订单,成功迈出拓展海外市场的第一步。
在布局创新平台的同时,浙江还着力破解“人才流动壁垒”,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若干意见》,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并试点“科技特派”“挂职兼职”“双聘”等形式,允许高校教师同时受聘于高新区企业。
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既缩短了研发到应用的周期,也加速了创新资源的整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超过50项,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