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践悟二十载 浙江湖州“绿满金生”闯新路
湖州8月9日电(黄彦君 徐震)8月8日,浙江湖州举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20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发展成果。
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20年来,当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生态文明从“先行地”到“示范地”、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到“绿色低碳”、城乡面貌从“局部美丽”到“共富共美”、城市品牌从“市域名片”到“窗口示范”。

逐绿前行 一条改革赋能的引领之路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发布会现场的第一个提问,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经过20年来的探索,湖州逐步探索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湖州市委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夏威眼神里透露着自豪。
二十年来,湖州摘下多块生态文明“金字招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逐绿前行的路上,该市亦“敢为人先”。据介绍,当地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制定出台《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促进条例》等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河长制、绿色产品认证、生态警务等一批首创性改革在全国推广。
回眸来时路,20年前安吉余村的“一抹春风”,化作如今湖州的绿意葱茏。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潘鸣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湖州PM2.5浓度改善幅度57.03%,空气优良率改善幅度56.51%;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2024年入太湖断面水质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达历史最优。
“一面临太湖水、一面临田园村。”现场,吴兴区委副书记、社工部部长、政法委书记袁晓亮分享了太湖新溇港的蝶变故事,“2025年7月,我们在溇港核心区引入首批4只麋鹿和5只黇鹿,组成了品类丰富、体验多元的物种生态圈,使溇港的生物多样性大为改观。”
因绿而兴 一条绿色低碳的创新之路
如今的湖州,不仅环境有了“绿的底色”,产业也有了“绿色动力”。
两个数据让参会者印象深刻:一个是“减”——湖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一个是“加”,湖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长至2024年的2071家。
加减之间,是绿色生产力的生长。
目前,湖州已构建起“2+8”高能级平台体系,聚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绿水青山间舒展一幅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美画卷。
“我们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低碳、创新为鲜明标识的转型升级之路。”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姜华介绍,长兴蓄电池行业高峰时期企业达到175家,但大多“低小散”,两轮集中整治提升,企业数量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
“20年前的南浔‘黑烟囱’林立,生态承受巨大压力。”南浔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国志回忆道,南浔痛下决心“生态立区”,整治提升企业1.3万家,电梯、电机、电磁线、木地板“三电一板”块状经济实现了蜕变,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
“我们始终坚守生态之绿、改革之先、开放之路、科创之新。”德清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剑峰介绍,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德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实现了科技创新鼎、天工鼎、大禹鼎等“六鼎大满贯”,并且是全国唯一一二三产均为国家级平台的县域。
以绿惠民 一条生态转化的富民之路
新的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如何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湖州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