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AI 2025 在京闭幕:政企校共筑AI安全人才培养“新基建”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7日,ISC.AI2025第三届全国信息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产教融合”为主题,聚焦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场景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汇聚了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行业龙头企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等近百家单位的千余名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产教融合深化举措。

在人才战略探讨环节,各方代表针对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难题展开深入交流。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在致辞中表示,信息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基石,产业规模与质量呈双升态势,但当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培养脱节等问题,需通过共同体完善协同机制、共建资源平台、攻关关键领域加以解决。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封化民指出,新兴技术推动实战化人才需求激增,需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优化实战教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实训平台,借助共同体聚力协同育人,为信息安全事业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未来教育分会秘书长孔凡明呼吁以“教育-人才-创新”三链融合驱动产业升级,培育适配数字经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推动产教融合模式与国际标准对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ISC品牌主理人卜思南从企业视角提出“技术反哺教育”的实践愿景,称360将发挥数字安全与 AI优势,通过优化课程、建设实战平台、强化标准、完善就业通道等举措,推动产教融合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以人才培养助力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
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健主持的主题演讲环节,高校及企业专家分享了职教改革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经验。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钟强调,新时代信息安全人才需具备“懂 AI的安全专家”“数据炼金术士”等复合能力,掌握对抗机器学习、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同时兼顾 AI伦理治理能力。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郑林江介绍,学校通过“AI+安全”产教融合,构建“产业需求-科研反哺-人才培养”闭环生态,将企业级攻防、AI安全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智慧医疗等领域。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洪伟提到,学校通过与360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实现“双导师+真岗实练”培养模式,学生通过护网实战等项目直接对接企业真实岗位,破解了人才供需“最后一公里”难题,为职教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洁表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共同体+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维育人模式,开发实战课程,建立省级实训基地,并联合全国135家单位成立数字安全共同体,成功探索出政行企校协同、职普科教贯通的西部特色路径。360数字安全集团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卓则指出,AI时代的知识网络是多维交互的,教师、AI智能体、学生共同构成动态认知系统,教师角色将转型为“思维引导者”与“人机协同主导者”,高校需建立覆盖通识教育、专业应用、垂直领域的 AI课程矩阵,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现场,360还正式发布“极翼成长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推动技术人才生态与区域安全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包括智库专家、实战精英与一线教官三类讲师矩阵,讲师可获得收益分成、国家级荣誉认证及专属 IP孵化权益。
大会发布环节推出四大重磅举措,夯实产教融合根基。首批11所院校入驻360双师实践工作站,标志着教师企业实践与教学转化通道正式打通,未来将实现企业资源与教学需求的精准对接,反哺教育教学改革。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卜思南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晓蕾共同为入驻院校授牌。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安全KER社团授旗仪式,中国石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0所高校社团单位获授旗。这些高校社团将通过安全 KER社团的本地化运营,系统性开展数字安全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活动,助力在校学生提升数字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发展和技术交流,为构建专业化校园安全技术人才孵化基地奠定基础。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