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写:本报记者 李 均

  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 王 菲

  正值暑期,位于江苏常州的常飞之翼CAAC无人机培训基地内,20岁的江苏理工学院学生黄宇硕紧握操纵杆,完成定点悬停、空中旋转、8字飞行等一系列动作。

  同组学员峰羽佳是复旦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我想考个执照,增加未来就业竞争力。”

  一旁的遮阳棚下,7位同组学员正在等待实操练习。他们每人交了1万多元学费,加入全国数十万人的无人机考证大军。

  截至去年底,全国注册无人机达217.7万架,而持证飞手仅有24.73万人,人才稀缺性凸显。7月22日,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也被人社部纳入国家职业序列,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利好。

  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无人机相关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无人机飞手职业迅速升温,掀起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CAAC无人机执照)的考证热潮。

  然而,无人机飞手行业迅速膨胀也带来诸多问题:一边是培训机构数量半年内翻了一番;另一边是普通飞手激增,而懂航拍测绘、植保巡检、飞控管理等复合技能的高端人才却凤毛麟角,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人才缺口引发培训机构争相布局

  2024年1月出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中大型无人机必须取得相应执照,这为飞手培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无人机在植保、物流、测绘、巡检、救援等场景的广泛应用,持证人员的短缺引发“考证热”。

  低空经济的风口、人才和市场的缺口,吸引众多机构争相入局。来自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国无人机注册培训机构为3579家。而在2024年末,这一数字是1343,短短半年内便翻了一番。

  大量机构跑步入场,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部分机构资质不全,导致管理方式粗放、收费标准混乱、培训质量下降等情况频现。

  江苏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副教授黄海军调研发现,苏南地区飞手培训市场火爆,无锡一年内新增16家,常州半年内新增8家。然而,新增培训机构中,逾半数系跨行转型,甚至有汽车驾校、房地产公司、K12教培机构挂起了无人机培训的招牌。

  课程设置方面,有些机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机构压缩实操课时,忽视极端天气、丘陵地形等复杂场景的训练。此外,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机构的认证要求差异大,考核仅侧重基础操作,未覆盖任务规划、数据分析等综合技能,导致学员缺乏实际作业能力,“有证不敢飞”。

  乱象背后是无人机执照培训“挣快钱”的现实诱惑。视距内执照培训13天到15天收费6000到8000元,超视距执照培训20天到25天收费9000到11000元,教员证培训更是高达1.5万元起。

  一些机构为了招揽生意,则打起了价格战。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当前培训市场最热门的中型超视距执照培训费,湖北武汉某机构打出了4900元的价格。同样的执照培训,在河南郑州则为6800元。

  为压缩成本,有些机构安排持四类超视距执照的机长代替教员开展教学,有的要求一位教员带20多名学员。培训被简化成了“应试教育”。“就像驾校只教倒车入库,却不告诉你怎么上路。”在江西南昌刚考取视距内执照的小陈向记者吐槽,他参加的培训课程中,80%的时间在练8字飞行,航拍构图、光线运用等只字未提。

  总部位于上海的飞手之家航空俱乐部负责人孙涛透露:“无人机执照培训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采购几台设备,找几名有教员证的人挂靠,再申请一下固定空域就可以开始招生。这样的速成班如何让人放心?”

  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还导致飞行事故频发,“炸机”“坠机”等事故时有发生。常州市无人机科技协会工作人员严勇说:“一些机构将培训视为‘快钱生意’,忽视长期口碑。这种情况下,应警惕行业陷入‘野蛮生长’。”

  “在无人机执照培训机构资质审查、发证及学员考证这‘一进一出’环节,民航部门及其授权的协会组织把关非常严格。”黄海军表示,“但是培训机构散落在全国各地,日常的动态管理还需依托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学员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