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鸡鸣山社区以多种形式服务外籍居民——

  这里的老外不“见外”(我在中外交流第一线)

  傍晚时分,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同心苑公园里,一位“洋面孔”融入广场舞队伍中。他是来自阿根廷的外籍居民武强,“别看我现在乐在其中,刚来义乌时,我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他边跳边说。

  像武强一样,许多外籍客商选择来到“世界超市”义乌。因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鸡鸣山社区集聚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近1400人,被称为“联合国社区”。如何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洋街坊”融入日常生活?鸡鸣山社区用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国际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破解语言关,叩开融入门

  说回武强的故事。2023年初到义乌时,他可是吃过不少“语言苦”。“因为不懂中文,我当初连租房子都很困难。”原来,语言不通让武强在租房过程中碰了不少壁,“房东说的我理解起来有困难,我说的房东也听不太懂,看了十几套房子都没成功。”

  得知情况后,鸡鸣山社区语言服务队主动介入,根据武强的需求筛选房源,并全程协助他与房东沟通。在社区人员的帮助下,仅1天时间,武强便顺利租到了满意的房屋,至此在义乌安心扎根。“社区后来推荐我参加他们已经开展了11年的汉语课,果然,学好语言是在异国的‘敲门砖’。”

  “我们在服务中发现,语言不通是外籍居民融入社区生活的头号‘拦路虎’。”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说。为此,从2014年开始,社区成立了境外人员服务中心,打造“家门口的孔子学院”,引入高校资源,采用一年两期、周一至周五的常态化教学模式,免费为外籍居民培训汉语。

  “我爱中国”“我爱义乌”……不久前,在鸡鸣山社区举行的第23期“汉语结业礼”上,来自哥伦比亚、俄罗斯、苏丹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名境外学员顺利结业。当期课程“汉语+商贸+文化”多轨并进,在汉语教学的同时,侧重生活实践和商贸应用。课程还通过“15分钟”微课堂等方式,帮助外籍居民了解在中国可能会接触到的各种法律法规、涉外政策,并提供AI对话、电商设计、外贸翻译等应用性较强的技能教学。与此同时,社区组织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居民共度中国传统佳节、citywalk探寻城市密码、体验非遗茶艺文化……学员们收获满满。

  结业礼的会场上,也门商人吴傲山端坐前排,这是他第三次走进汉语班。2020年,吴傲山初来乍到,在义乌经营服装生意。他从“你好”“谢谢”学起,“多少钱”“这个尺寸合适吗”等基础语句成了他做生意的“钥匙”。沟通顺畅了,小店生意也红火起来。今年初,吴傲山又在义乌新开了一家超市,更复杂的交流需求促使他重返社区的汉语课堂。“现在我能用中文和客人聊进货渠道、谈市场行情了。”他笑着说,熟练的中文拉近了他与顾客的距离,回头客越来越多。

  王校校介绍,从坐公交、买菜,到看病就医,汉语班教的都是最实用的生活用语。目前,鸡鸣山社区汉语学院已累计服务5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超12万人次。

  解决身边事,服务零距离

  语言通了,生活琐事、政务办理怎么处理?在鸡鸣山社区,零距离的贴心服务,为外籍居民解决难事、烦心事。

  前段日子,巴基斯坦客商诺尔为一件事儿发了愁:“我的工作签证即将到期,如果不能续签,就不能继续在义乌开展工作了,怎么办?”情急之下,他首先想到了向社区求助。“先不要着急,我们会尽力想办法解决。”社区社工、“小鸣国际管家”孙中航耐心安抚道。

  原来,“小鸣国际管家”是鸡鸣山社区服务外籍居民的一支特色热心服务队,由党员、志愿者、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成员等群体组成。在这之后,孙中航对接相关部门,发现诺尔符合人才升级条件,升级后即可实现工作签证续签。于是,他便当起“代办员”,全程协助办妥手续。“遇到困难,社区总会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这就是我把义乌当成家乡的重要原因。”诺尔感慨道。

  多元文化共处,摩擦在所难免。鸡鸣山社区的妙招,是让“洋街坊”做起“老娘舅”,“以外调外”,更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