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攀90°绝壁、蹚过激流 救援队抵达河北失联村开展救援

  7月23日起,位于燕山腹地的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开始不停降雨。到了27日夜里,雨量突然增大,在短短7小时内,降雨量达376毫米。按照中国气象局的雨量等级划分,12小时内降雨大于等于140毫米就称为特大暴雨。

  兴隆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为主,这样的地形特点在持续强降雨后,很容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处在潮河流域的六道河镇是这次特大暴雨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朱家沟等7个山村遭遇山洪,道路、通信中断,与外界失联。

  朱家沟村位于山谷深处,沟谷里分散居住着8个村民小组共260户人家。为了摸清朱家沟的受灾情况,早晨5时20分,由武警、消防及兴隆县相关人员组成的约100人的队伍紧急集结,开始徒步向朱家沟村前进。

  徒步半个多小时后,队伍到达了五道河村,这是前往朱家沟村的必经之路。

  五道河村也受灾严重,沿崖壁而建的水泥村道被山洪完全冲毁,想要前进,必须在近乎90°的绝壁上攀爬,崖壁最窄处几乎难以下脚。

  这支队伍花了将近40分钟才全部通过这段崖壁,显然,迅速打通通往山谷的道路是当务之急。

  由于山谷里的朱家沟村和响水湖村已经失联两天,五道河村的这条路又是通往这两个村落的唯一通道,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委派的专家与承德市和兴隆县一起讨论抢修方案。

  为了确认原址架桥的可行性,大家决定攀爬至对岸进行观察。沿危险的崖壁贴壁前行的同时,也有不少村民在这处危险的道路上往返。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一行人终于回来了,显然,勘察结果并不乐观。

  原来,道路坍塌的长度以及路基稳固度都不够架桥,这个原址架桥的方案被否决。他们又开始设想能不能绕过坍塌路面,在河道上选址架桥。

  由于一边靠山一边临水,施工难度大,承德市向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求援。

  7月30日中午,武警的挖掘机进入河道,开始就地取材,利用河中的山石建设桥梁路基。

  虽然武警官兵开来了30台大型设备,但由于施工作业面太小,这些设备只能停在村口,只进来一台挖掘机在河道作业。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大队长 耿宁:这边是抢工速度最快的一条路了,这里只要顺着坡下来,上面就有条路。然后我就选了一个最捷径的通道,先让物资能进去,开辟一条捷径出来。

  记者:架桥大概得多长时间?

  耿宁:只要这个桥台修好了,架桥只需要15分钟就能搭完,现在主要就是构筑这个桥台比较难,这个桥台它要有承重,如果它没有承重,这个桥支起来之后它就塌了。

  暴雨山洪损毁了六道河镇的很多道路,与五道河村隔着一道山梁的六道河村,虽然紧邻镇政府,也同样遭遇断路断电。村支书王晓林向记者介绍,六道河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正南沟里是最深最远的10组和11组,因为山洪冲毁了道路,不少村民至今还困在里面。

  记者:你们村正常进去应该是顺着这里有条路是吗?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河村党支部书记 王晓林:对,有条水泥路。

  记者:这条水泥路现在是冲垮到什么位置?

  王晓林:基本上全废了,里边还有两个生产组。

  记者:生产组距离我们有多远?

  王晓林:到后头应该有十二里地。

  十二里地的距离,原本是一条能够开车进入自由通行的村道,但是现在看来,是一片满是泥土、山石还有河水不断穿过的“无路之路”。王晓林这几天最忧心的就是这条路打不通的问题,他们急需重型机械打通一条便道。

  里面的村民究竟情况如何?记者决定与村民一起走进六公里外的村子。

  然而记者还是低估了路况的复杂程度,湍急的河水、堆积的石块、倒伏的电线还有已经断裂的路面,每走一步都要非常小心。平时六公里的平坦村道,现在要走两个小时。

  路途中,记者既看到有村民徒步走出来,也看到有村民提着物资走进去。

  记者了解到,目前,留在山沟里的村民大多数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面临着缺水缺粮的状况。暴雨过后的第二天,有几个救援人员带了一些物资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