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武汉:一群文人如何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www.chinanews.com.cn/part/cns_public/154/videojs.css?v=2022">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www.chinanews.com.cn/part/cns_public/155/video_self.css?v=2022">

1938年的武汉,
长江在咆哮,
战火在蔓延。
一群文人以笔墨为枪,
在这座城市凝聚起抗战的精神力量,
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抗战长城”。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 郑子颜 摄
视频:探访武汉抗战文化地标:笔墨为锋,旧址藏山河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什么是武汉?
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华北到华中、华南,
战火所及之处,
皆是苦难与疮痍。
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
诸多政府机关迁入,
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中心。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郑子颜 摄
加之大革命时期红色之都的历史底蕴,
武汉成为文化界人士向往的“精神前线”。
“到武汉去”,
成为当时爱国人士,
尤其是文化界人士中
最具感召力的流行语。

美国记者斯诺在武汉与郭沫若、郁达夫会面时合影。 (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 张芹 摄
一场特殊的“迁徙”随之展开:
老舍告别济南的书桌,
郭沫若辗转归国,
茅盾、巴金等大批文人也朝武汉汇聚。

位于武汉中山大道上的永康里街头博物馆。 郑子颜 摄
老舍在自传中回忆道:
“文人们仿佛忽然集合到武汉。
我天天都可以遇到新的文友。”
至1937年底,
各地先后转移到武汉的各种文化团体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