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不是一篇传统的“英雄叙事”。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动静新闻想把镜头拉回浑浊的洪水里,让你看见最真实的“中国脊梁”:

  文中的卫生员梁腊强、指导员李隽喆、班长周胜开……和所有的中国军人一样,是你喊一声“同志”,会立刻转过头来回应的人。在汹涌的洪流里,他们的身影和无数官兵的身影重叠、依偎,像一块块扎实的石头,垒成了老百姓心里最稳当的岸。

  看完这些,你或许记不住他们的脸,但一定能记住:当灾难来袭,最先抵达的那些人,一定是——“人民子弟兵”。

  洪水两次冲进榕江,将这座三江交汇处的小城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一次是2025年6月24日凌晨,像天上的水缸被打碎,暴雨将河水瞬间拉满,街灯倒影撕裂成晃动的乱影。第二次是在五天后28日的傍晚,上游洪峰再次裹挟着树枝、家具,闷声撞进低洼的老巷。警报响起,商铺卷帘门尚未落下,水已漫过脚踝;孩子们刚放学,书包还没放下,就被大人扛上了屋顶。

  就在这两场洪水的缝隙里,一抹抹“橄榄绿”融进了榕江的日与夜。武警贵州总队的千余名官兵快速集结,带着救生衣、冲锋舟,还有轰鸣的挖掘机、推土机,在浓稠夜色里驶向最危险的低洼地带……

  “不光暖,还得硬”

  “转角灯坏了,小心!”

  黑暗像一锅稠墨,卫生员梁腊强把肩上的药箱往上一提,塑料箱角撞在铁扶手上,“咚”一声闷响。他下意识用手护住箱盖——碘伏、绷带、抗过敏药,排得比枪膛里的子弹还密。

  时间倒回6月28日。

  新一轮洪峰扑来,榕江县城水榭榕城小区再次被淹。退伍老兵王涛一直在抗洪清淤一线,转身却被洪水挡在家门外;电话那头,妻子潘胜花强撑着平稳的声线,却掩不住孩子的哭闹声和窗外的雨水声。

  “胜花,你听着,抱紧孩子,一步也别让他离开。”

  “我听着!你也别往回走,一楼全淹了,沙发都在水里打转……”

  “坚持住,救援部队很快会到,你和孩子、爸妈都不会有事的!”

  这几乎是王涛的本能判断,更是多年军旅生涯锤炼的信念。

  秒针一格一格地跳动,潘胜花一家屏息以待。

  6月29日上午10点,一道穿透阴霾的男声在她几乎握碎的手机里响起——这是武警贵州总队救援官兵的来电。

  “是!是我家,我们在等待救援!”她几乎尖叫出声。

  “被困人员是否全部在家?”

  “在!全都在!”

  “原地等待,我们马上到!”

  两小时前,临时驻点的铁皮屋顶被雨打得噼啪作响,灯泡晃得人影乱动。梁腊强正在为一名战士缠最后半圈胶布。

  “别动,再动真破了。”

  “你快点儿,我得背老太太下楼呢!”

  “也先让我给你贴结实。”

  胶布“刺啦”一声剪断,他顺手把两片葡萄糖塞进对方口袋,“含一片,省得没力气。”

  此时,梁腊强的对讲机突然响了起来:“6栋11楼,60多岁老人加俩娃,立即增援!”

  半瓶矿泉水被他往桌上一放,瓶里水旋出一个急切的漩涡——漩涡还没停,人已经冲进雨幕。

  ……

  电断了,小区电梯无法使用,楼道如墨瓶倒扣。

  “卫生员,我全身痒得钻心!”此时,战士魏信猛地停步,迷彩袖口鼓出一串红疙瘩,雨水泡出的湿疹正疯长。

  “忍十秒。”

  梁腊强单膝跪在污水中,借着照明车的光线,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药箱。

  “氯雷他定,舌下含,别嚼。”

  药片塞进嘴,苦得魏信直咧嘴,却笑着说:“比痒舒坦。”

  再往上,楼梯陡成悬崖。官兵们迅速分工:有人搀扶腿脚不便的王涛的父亲,有人小心抱起孩子,有人替潘胜花扛起了家里需要转移的物资。

  下楼比上楼更难,每一步都踩进未知的黑洞。梁腊强把药箱挪到前胸,武装带勒进锁骨,三岁半的娃娃趴在他背上,小手攥着他领口第一粒扣子。

  停电的黑暗笼罩着狭窄的楼梯间,孩子的哭声瞬间在楼梯间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