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会议还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那么,“十五五”时期中国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经济工作要遵循怎样的指导思想?会议又是如何为今年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定调呢?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并从风险挑战、支撑条件、自身优势等方面,对“十五五”时期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作出科学判断。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中央对于国际形势和未来五年的判断是非常明确的,尽管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有一些变化可能是难预料的,但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未来五年要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这是因为我们有充分的优势,有多方面积累的基础条件。”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从目前的形势研判会看到,我们首先是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关键阶段,与第四次技术与产业革命爆发的核心阶段是相重叠的。这个重叠是给予我们历史上全面赶超的一个战略机遇;其次,这种赶超必须要面临大国之间的竞争,面临世界经济体系格局的重构,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全面上扬的挑战,我认为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

  会议还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要坚持的理念、指导方针,要实现的目标,等等。

  刘元春:“要聚焦几大主线:第一大主线就是要聚焦安全问题,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双循环上面,一定要把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放到更高的一个战略性位置上面来;第二个主线就是新质生产力,要在世界科技竞争的格局里面拔得头筹;第三个主线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要以民生建设为抓手,提升整个社会建设。”

  除了“十五五”,会议的重点是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面,我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5.3%,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成绩单。针对下半年面临的经济形势,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刘元春:“会议对于政策的连续性给出了明确指引,同时也通过科学研判下半年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微调和进一步加力的方向,有效回应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噪声,使市场主体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回升的预期奠定了更好的政策基础。”

  今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首次提出“四稳”,也就是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这次会议延续了“四稳”的要求,提出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并强调要“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董煜:“灵活性就意味着政策调控的力度、时机以及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选择等,都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作调整。预见性则表明要进一步加强对可能有的风险和挑战的预判,尽可能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点,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及时出台,也有一些举措可以做得相对有前瞻性,确保能够把风险和挑战化解在初期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国实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托底作用。会议提出,下半年,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并要求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一些重点领域。

  董煜:“这一次在政策落地的要求上面,既强调了落实,也强调落细。落细就是要更有针对性,出台的这些政策,要确保能够真正抵达政策对象。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政策也要瞄准整个宏观经济中,当前的一些重点领域能够发力,比如这次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就瞄准了像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等四个领域,这就是非常有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