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时尚COSMO

原标题:精致穷,我们在为“符号消费”买单

用“消费社会”理论解码“吃土”真相。

你手里握着一杯75块的“限定樱花泡沫拿铁”,身影映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自带美颜滤镜,轻轻抿一口,不是咖啡因上头,而是“人间值得”的情绪上了头……月底一看账单,才惊觉:“我喝的是咖啡吗?不,我喝的是精致穷!”

我们看似在消费商品,但掏空钱包换来的真是那点糖分和咖啡因吗?不,我们可能在为一种叫作“情绪价值”的东西疯狂买单。今天,就让我们请出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借用他名为“消费社会理论”的照妖镜,照一照这“精致”的生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穷”?

先来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否也有以下“症状”:

“氛围感”消费:不惜重金打造“Ins风”房间,只为拍照的那一瞬间。住进去之后发现,真正享受的是你的粉丝和点赞,不是你那无处安放的大长腿。

“入场券”消费:分期24个月买下那只大logo奢侈品包包,不是因为它能装,而是因为它能帮你“装”!作为跻身某个圈层的敲门砖,背上它就能走进《小时代》片场。

“人设”消费:新款手机发布,你蠢蠢欲动。是旧手机卡得不能用了吗?不,是你“科技潮人”的人设不能崩!你买的不是通讯工具,而是社交货币。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认为:现代人买东西,主要买的不是它的实用功能,而是它背后代表的“符号”和“意义”。比如说:你买的不是包,是身份认同感;不是咖啡,是情调氛围感;不是手机,是圈层归属感。 我们早已从买“有用的东西”的实用阶段,跑步进入买“有意义的东西”的符号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购物,我们是在演绎一出叫“我过得很好”的内心戏。

鲍德里亚把商品的价值分成两种——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

使用价值:一个物品与生俱来,可以满足你实际需求的功能。比如,奶茶能解渴,球鞋能走路,课程能学知识。

符号价值:这个物品在社会和文化中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比如,网红奶茶代表“潮流生活”和“小确幸”;联名球鞋是“潮人身份证”和“文化认同象征”;知识付费课则是你“积极上进”、“投资自我”的社交标签。

也许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其实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符号价值”买单。我们喝的不是奶茶,是情绪;穿的不是鞋,是人设;上的不是课,是焦虑。这些“符号”,明地里协助消费者营造一场大型且持续的“自我声明”,通过消费这些“符号”来告诉世界“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在干什么”,暗地里则是掏空钱包的隐形推手。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